下午察:到大学招聘按摩师为哪般?
中国一家养生会所最近到大学招聘按摩技师的消息,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
在云南财经大学9月27日举行的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足浴养生会所贴出招聘广告,显示公司招聘数名按摩技师,岗位要求年龄在20岁至40岁,有按摩经验的优先考虑,不会按摩的可以教。网传照片显示,这份工作的工资每月1万元(人民币,下同,1830新元)至1万8000元,按摩对半提成,工资每日发。
按摩师每月薪酬高达2万
这个招聘信息迅速传开并引起关注,首先是因为云南财经大学属于一般的院校,在招聘会上竟然能出现工资高达1万8000元的岗位。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岗位竟然是当地一家养生会所公开招聘的。
对于即将毕业的一般大学生来说,每月起薪达三四千元已算不错,因此近2万元的薪酬着实诱人。有网民调侃:“这恐怕是这个学校校招开出的最高工资了。”
但也有人质疑,读了将近20年的书之后竟然得沦落到养生会所当按摩技师,简直是大材小用。“别人学财经毕业成了金融精英,你却要去当技师服务金融精英,落差未免有点大。这不仅是要脱了孔乙己的长衫,而且还要连裤衩子都给你扒了。”
霎时间,云南财经大学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外界的质疑,校方火速回应媒体询问称,这个招聘会由学校下属的中华职业学院举办,因工作人员审核不严,导致相关会所进入招聘现场。
中华职业学院也随即澄清,这家会所是正规的,拥有健全的营业执照,并且已经通过学校审核。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学院已经撤销该招聘席位,并且透露没有在学院内招到人。
何谓“不必要的误解”?从校方强调养生会所是正规机构,并且通过了校方审核,就侧面表明有一部分人摆脱不了一些会所并不正规,上不了台面,更不应该进入校园招聘的印象。
何况,招聘广告的内容本身就让人产生各种猜想。在大学毕业生中,有多少人会具备按摩经验?又有哪些正规店家日结工资?还有怎样的按摩服务可以有提成,而且还要与店家对半分?这也难怪舆论会对养生会所到大学招聘毕业生有所疑虑。
校方的后续应对方式,包括迅速撤下展位,试图平息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深了人们对按摩业的误解。
大学生只配当白领?
说到底,不少人终究将工作分成三六九等,把按摩技师这类工作视为低人一等,认为大学生只配进国企、当白领,或当公务员。
不认同的网民指出,既然招聘单位合规,为何就不能到大学招聘?“只要是合法合规的行业,大学生去当按摩技师又有什么问题呢?”
一些评论就认为,按摩师岗位出现在大学招聘会上,一方面挑战了公众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路径的传统认知,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下就业市场的日益多元化乃至社会经济的深层变革。
就这个行业来说,有自媒体分析指出,按摩师岗位的需求增长,首先因为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保健意识提升,他们对舒压养生的需求与日俱增。
其次,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按摩业正从街边小店转向专业化甚至高端化,因此对具备专业技能与服务意识的按摩师需求也跟着增加。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培训等相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不过,一些人对按摩业存有偏见,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有评论以酒店业为例比较指出,同样是服务业,酒店招聘工作人员较少引发类似争议,原因在于酒店一般没有正规与非正规之别。因此,按摩机构得规范经营、重塑形象,才能破除成见,让从业人员获得应有的体面、尊严与认可。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大学让按摩店入校招聘,反映了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就业难,招工也难。一些学校为了协助学生找到工作,被指病急乱投医,准许种种企业入校招聘,推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引起舆论炮轰。
大学招聘会 招KTV公主洗碗工
这个现象已持续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例如,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去年的校园招聘会上,有酒店竟然招聘KTV公主。岗位要求是形象好、身材好、会唱歌、会跳舞,工作内容是陪客户喝酒唱歌。消息一出,让人震惊。
校方后来回应称,对参会的用人单位及招聘岗位都有严格审核,“KTV公主”岗位并未出现在送审的岗位列表中。事发后,涉事企业撤除这一岗位,当天并未在校内招聘KTV公主,并且已被校方拉入黑名单。
更早以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招聘会上,也曾出现洗碗工、收银员、行李员等基层低薪岗位,被网民质疑与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并不匹配。
展望未来,就业形势预计不容乐观。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好些行业又出现明显用工缺口。以数码人才为例,德勤中国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当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人,这已成为制约数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服务业人力需求也很旺盛。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在3000万人左右,但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人。
专家一般认为,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且不平衡是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就业信息庞杂,搜寻成本又高;一方面是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人们所学无所用,降低了岗位匹配的效率。
让按摩店进入大学通过招聘会这个拉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平台招人,或许是校方在无奈之下为解决招工难、就业难这两难的一种尝试,但恐怕无法长远地解决“有活没人干”的问题,更别说缓解“有人没活干”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