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布林肯上海之行的柔和姿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隔10个月再次踏足中国,准备就一系列议题与中国高层进行艰难的会谈。
但他星期三(4月24日)下午抵华后并没有直奔主题,看起来倒像是绕了一个圈,以亲和姿态开启三天的行程。
首先,布林肯此行没有直飞北京,而是先到了上海,为访问开场、热身。他下飞机后在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等人的陪同下,到上海著名景点豫园游览。
尽管穿着西装,布林肯没有打上领带,脸带笑容地在大街上漫步,似乎有意传达出一种亲和的姿态。
他随后到知名的南翔馒头店品尝小笼包等道地美食。
一众西装革履的美国官员在热闹的餐馆里用餐,吸引了一群好奇的围观民众拿起手机记录这罕见的瞬间。
当晚,布林肯还与伯恩斯、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王汉(Scott Walker)等人到上海体育馆观看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还一直待到紧张的加分赛结束才离开。
布林肯星期四(4月25日)上午到外滩散步,和中外游客打招呼,还到了上海纽约大学与当地师生交流,该校是中美在中国合办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共同创立。
布林肯在致辞中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但我们能够确保彼此交谈、倾听、相互理解达到平衡,如学生、商业、团体、两国人民,尤其是在华美国学生、在美国的中国学生能够了解对方的国家,了解彼此,这是两国避免误判和误解的一个重要方式,即使在我们有深刻分歧的地方,我们也能找到改进的方法”。
布林肯在上海展现出的柔和姿态,令外界联想到三周前刚结束中国行的美国财长耶伦。当时,耶伦正是凭借朴素、从简也随性的穿衣风格,以及不错的用筷技术虏获部分中国民众的芳心。
与布林肯散发出的典型西方政治精英形象相比,耶伦邻家老太太的形象无疑更显亲和,甚至有中国网民用“只似观光一阿婆”的诗句形容她。
法新社称,这类软性的外交姿态曾经是中美关系的主轴,直到两国关系恶化、“新冷战”的鹰派论述出现,这种外交姿态才变得无法想象。
从实际效果看,耶伦营造出的柔和形象确实起到正面作用。耶伦访华期间,中国媒体将部分焦点转移到耶伦对中华美食的喜爱,不但淡化了民间的反美情绪,还成功拉抬耶伦在中国民间获得的好感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就评价,中国媒体对耶伦访华的报道是一次很好的舆论调试尝试。
反观布林肯此次在上海的“软”行程,却引来不少中国网民的冷嘲热讽。
有中国网民以古代求见宰相的例子讽刺称:“宰相想见的人,直接就从正门进去书房或者花厅了。不太想见的,对方又有来头,就在第一进院子里头,好吃好喝,让他等着。 ”
中国方面对布林肯和耶伦到访的接待层级似乎也有不同。布林肯抵沪时,中方仅派上海市外事办主任孔福安前往接机,但耶伦4月初抵达广州时,则由中国副财长廖岷接机。
美国对华连续施压
从耶伦到布林肯访华,其实才隔不到三周,中国舆论氛围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反映出中美外交温度在这短时间内又下降了。
耶伦结束中国行后,美国抗衡中国的政策大方向没有U转,反而是步步紧逼,继续在科技、贸易、人权等领域对中国施压。
从指责中国对外输出过剩产能、开启关税审查,到抨击中国侵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权,再到通过TikTok“不卖则禁”、援台一揽子法案,还有官员通过媒体放话说华盛顿在考虑制裁中资银行以惩戒后者对俄罗斯的支持等,这些做法都再次激起了中国舆论的反美情绪,进一步加剧两国关系的紧绷状态。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4月21日发表题为《布林肯访华前,我们先给美方打个预防针》的社评,警告布林肯不要抱着“压服中国”的心理访华,这只会对双方的沟通起到负面效果。
文章说,布林肯寻求在乌克兰危机等地区热点与中国合作,还希望中国能在芬太尼问题上帮一把,布林肯“尤其应当把姿态放低一点,对中国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布林肯飞抵上海前,《环球时报》星期三再发文要求布林肯将正确的认知树立起来,扣好“第一粒纽扣”。
文章说:“为什么美方要把一次正常访问,搞得像是要来下‘最后通牒’?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方尚未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就是蒙着眼睛走夜路,很容易走错,甚至还有危险。”
布林肯此次访华,中美都有各自的诉求和目标。但从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中美聚焦的议题和诉求有不小的“温差”,而中国明言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美国树立正确认知。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在中国看来,美国对华的基本判断错误,在错误的判断和政策基础上,中美关系无法真正搞好,“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强调,要先纠正美国对华的错误认知”。
柔和姿态能化解分歧?
虽然中美在目标和认知上有明显差距,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分析,双方在拜登任期内对于保持关系稳定是有共识的,这是两国一个共同的“近期目标”。
这也体现在布林肯和中方在他访华期间,都共同释出短暂的善意和柔和姿态。
上面已经谈了一轮布林肯的“软外交”,中国方面,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星期三下午在记者会上,被问及TikTok法案和布林肯访华相关问题时,仅要求记者查阅过去中国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或商务部的表态,没有进一步阐明立场,似乎也是为了避免在客人已经登门的时刻拱火。
然而,这样的姿态能否帮助布林肯此行取得成果,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中美舆论其实都不太看好布林肯此行。
《中国日报》英文版星期三发表社评说,中美继续对话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位美国最高外交官与东道国之间的讨论能产生什么结果,得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两国在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上基本各执一词。
新华社时评也指责,美国顽固推进遏华战略,抱守错误对华认知,针对手段不断翻新,在涉南中国海、新疆、经贸科技等问题上频频对华发难,两国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仍十分突出。
美国《纽约时报》则称,随着美国总统大选临近,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在争先恐后地表现出更强硬的对华态度。双方公众舆论趋于强硬,在外交上或许已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尽管中美都在为布林肯中国行营造柔和一点的外交氛围,但彼此指着对方的手指都一直没有放下。
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卡尔森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形容,中美关系“就像一锅快烧开的水,只需再提高一两度就会沸腾”,短暂的柔和氛围能起到的正面效应恐怕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