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金建国:应倍加珍惜卡特对华政策遗产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5-01-02 07:45
金建国:应倍加珍惜卡特对华政策遗产

美国前总统卡特近日离开人间,但他给中美关系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卡特曾力排反对声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的意义在于重新塑造美国对华政策,这给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注入极大活力,助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中国经济就此开始崛起。中美建交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卡特为了维护台海局势稳定,推动《台湾关系法》的订立。

中美关系建交至今,虽然走过风风雨雨,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严重的曲折只是近几年发生的事。因此,正值卡特离世之际,重温他的遗产,珍惜中美关系的认知油然而生。

第一,应该重申美国与中国的接触没有错。因为只有中美建交,才有后面的新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入世。一个是在思想上解放中国人民,另一个是给中国崛起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两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深远。

新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启蒙一代中国经济学者,让他们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对计划经济的迷恋,使他们看清人类发展经济的唯一道路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一条死路。苏联崩溃从实践上证明计划经济的破产,但在思想认识上,当时的中国经济学者除了满脑子所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对现代经济学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50多岁后,才走进本科生课堂,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

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和中美关系改善,新自由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人阅读米塞斯和哈耶克的书不再是禁区,不必像当年苏联学者偷偷摸摸去阅读这两位学者的书。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曾三次到中国讲学,科斯的一套产权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比在欧美还广泛。中国经济学者获得一次思想大解放,并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吴敬琏在市场经济理念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中国政府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吴敬琏、张维迎和盛洪等学者又影响一批莘莘学子。信奉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信奉民主制度,改革开放解放中国人民思想的意义,远超物资生活的提高。

2000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向华盛顿的外交政策精英、国会和国际社会发表最具说服力的演讲,他说:“加入世贸组织不会在一夜之间在中国创造一个自由社会,也不能保证中国会遵守全球规则”“但随着时间推移,我相信这将使中国更快、更进一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克林顿这段话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基调是正确的。

第二,不应该为中美关系的挫折而质疑克林顿。今天许多美国人认为,克林顿不应该让中国入世,因为中国不愿意融入民主社会,没有完全兑现入世的承诺,利用“一带一路”扩大影响力,企图改变国际秩序和替代美国的主导地位。

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内定国务卿卢比奥去年9月9日在《华盛顿邮报》刊文指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改变世界,中国曾经韬光养晦,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但“中国制造2025”旨在替代美国的经济霸权,这对美国安全和繁荣构成威胁。(原题:Beijing set out to destroy U.S. economic supremacy. It’s nearing its target.)

新自由主义启蒙中国民众

美国人因为今天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悔不当初,这是在说历史上“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如果,卡特塑造中美关系,为两国发展创造条件,虽然今天中国有不明真相的民众整天骂美国,但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已经清楚地给中国民众指明方向,相当多中国民众抛弃阶级斗争思维,并不愿意与美国为敌,原因是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强大,比如智能手机、汽车、家电。这种感受只能通过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后获得,从而又会坚信发展中美关系有利于中国民众。美国获得中国民众对文明世界的认知,深远意义远比美国在某些地方的损失大许多。

新自由主义启蒙中国民众和中国入世的源头,在于卡特对中美建交的贡献,但是两国关系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如果没有毛泽东与尼克逊解冻中美关系,没有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卡特对中美关系的贡献就为零。卡特是外因,邓小平是内因,两人共同塑造中美关系。

今天中美关系的恶化也不是单方面的。因此,中美两国的有识之士,是否借卡特去世,反思一下中美关系恶化的源头在哪里?

第三,《台湾关系法》为稳定台海局势做了贡献。美国是一个极度自私的国家,关键时刻都可以随时抛弃盟友,而且毫无商量。卡特政府在事先没有与台湾打招呼的情况下,与北京建交,让台北狼狈不堪。这段历史也成为今天海峡两岸证明美国背信弃义的例证。《台湾关系法》实际上将台湾这个长期盟友和战略伙伴边缘化,但确立美国在没有正式外交承认的情况下,对台湾安全的承诺。每当两岸关系出现动摇之际,《台湾关系法》都起到制约两岸单方面武力改变现状的作用。卡特一手与北京建交,另一手确保台湾安全,这两件事经受住45年的和平考验,使人今天怀着感激之情纪念卡特。

作者是上海时事评论员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5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