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国:2024全球大选年告诉我们什么?
自2000年以来,民主有所倒退,但也有些国家经历一段威权主义后成功回归民主。这就是民主的韧性。
2024年是民主制度的大考年,近百个国家的选民、占世界人口一半的民众参加投票选举,结果势必影响未来几年或几十年的全球政治,这对民主治理构成重大考验。选举结果是衡量民主韧性的最佳标准,而独裁专制否定民主,剥夺民众的选举权,或实施类似普京操纵下的假选举。2024年选举年交出的答案是令人鼓舞的,民主制度活力四射,独裁专制危机四伏。
2024年有多名现任领导人或多个执政党落选,最突出的是美国和英国,博茨瓦纳、巴拿马和斯里兰卡也有类似情况。在拉丁美洲,现任总统在2018年至2023年期间的每次选举都失败,只有一次例外,即2023年的巴拉圭选举。2024年有相当多现任领导人、政党或离任领导人支持的候选人再次当选,包括萨尔瓦多、芬兰、印度尼西亚、爱尔兰、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帕劳和台湾。在印度、日本和南非,执政党虽然在选举中受到打击,但它们确实保住权力。
最受关注且几乎没有悬念的选举之一是俄罗斯的大选,普京再次当选在预料之中,他在71岁赢得第五个总统任期。曾致力于给选举造成扰动的主要反对派人物、严厉批评普京和乌克兰战争的纳瓦尔尼,在正式选举前死于一所北极监狱。这次投票对普京而言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可以借此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并重塑自己作为安全与稳定象征的形象。选举结果是普京以高达87.32%的得票率胜出,但俄罗斯民众则走向苦难。
普京继续执政,俄乌战争继续打下去,已有70万俄罗斯士兵伤亡,目前每天还有1500人伤亡,国防开支正吞噬国家预算。虽然俄罗斯经济在2023年增长3.6%,预计2024年将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但难以掩盖俄罗斯潜在的经济弱点:劳动力供应减少,通货膨胀率超过8%,迫使央行将利率提高到20%以上。11月底,卢布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1美元兑108卢布,这是通货膨胀率上升和硬通货流入减少的结果。克里姆林宫计划在2025年将国防开支提高25%,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上;美国国防预算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国防预算现在占俄罗斯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是社会服务支出的两倍多。如此的俄罗斯,民众生活会幸福吗?
最受关注且备受争议的大选是在美国。美国民主的衰落已成为独裁者唱衰美国的主基调,美国民主确实呈混乱现象,甚至有政治暴力。不仅如此,全球民主浪潮也出现倒退现象,随着专制势力的斗争起起落落,根据一些政治学者的视角,民主制度在2012年到达顶峰时,全球共有创纪录的42个自由民主政体,如今只有34个。
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轨迹并不必然倾向于民主,专制同样是高度偶然的产物,然而,民主制度的存在为人类指明前进方向。人们自然倾向于选择民主制度,因为民主制度符合人性,独裁专制则摧残毁灭人性。历史事实证明,在民主制度下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史同时证明苏联宣扬的共产主义是人间地狱的事实。自2000年以来,民主有所倒退,但也有些国家经历一段威权主义后成功回归民主。这就是民主的韧性。
2024年美国大选证明民主的韧性。民主的核心在于公民文化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民主的韧性有赖于强烈的公民意识。美国民主的力量不仅在制度中,还在公民文化中。每当公民对可疑说法进行事实核查,每当记者不畏恐吓追求真相,每当选举官员不畏压力坚守誓言,民主就会变得更加强大。美国民主的故事始终围绕挑战与应对、危机与复兴;美国的民主不完美,但自我修正和适应能力依然非凡。美国民主的最大力量,不仅在于公民决心维护和完善民主的集体意志,而且在于有一个捍卫民主的宪政制度。
《政客》网站最近刊文指出2024年最糟糕的政治预测,其中有哈里斯将赢得总统大选;2024年大选将出现舞弊指控的压倒性增长;如果特朗普获胜,华盛顿和纽约将发生骚乱;特朗普将输掉豁免权诉讼,于3月4日接受审判,并在监狱中度过余生;拜登将击败特朗普;妮基·黑利将成为总统选举的无党派候选人;或妮基·黑利将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共和党将比几十年来更加分裂。
由于美国大多数民众参与大选,上述政治预测全部错误。这就告诉我们,个别人的主观认知不代表大多数民众,大选可以把大多数人的意愿表达出来,当美国民众充分参与民主进程时,美国的民主不会衰落。即使选错总统,四年后,民众仍然有机会予以纠正。特朗普大获全胜,共和党取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党地位,特朗普即使有独裁倾向,他还是受到制度的约束,比如,38名众议院共和党人拒绝特朗普支持的临时支出法案、特朗普不得不撤换司法部长的提名。
这就是说,美国民主得到宪法的保障,这是宪政民主。宪政民主的基本要素是宪法司法化和民主选举,如果没有宪法的司法化,就无法实现宪政民主。言论和新闻自由在宪政民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言论和新闻自由,美国的大选就是假民主。俄罗斯的悲剧是没有纠错的可能,它虽有宪法,但独裁者治下的宪法是假民主的遮羞布,独裁者的个人意愿凌驾于国家和民众之上。
(作者是上海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