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巧娟:再谈中文本土化和职业化
《联合早报》去年12月18日发表张森林《东南亚华教本土化与职业化的思考》,我认同教材要有本土特色的观点,而中文的使用范围要走向更务实的经济发展层面,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着手推广中文在职场的应用空间,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我认为岛国的情况和泰国与印度尼西亚又不尽相同,因此向印泰取经作为借鉴之外,还有更多须要考量的现实因素。
在教材本土化上,如张文所言,新加坡早已自己编写华文课程教材,也采用一些本土作家的作品来提高学生对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认识。语言是文化的根基,本土化的华文教育,无形中帮助学生了解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色,也培养身为新加坡人的国民意识感。最近新跃大学中文系课程大纲加入了一些新课,出现《社会视角下的新加坡华语》《中华文化与新加坡》《理解新加坡社会》等这些选科。大学课程转型时,加入本土化元素,让学生浸儒于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时,也理解到新加坡特有的语言文化元素,对国家与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文+职业教育”、中文职业化是很好的创新理念,但在这个概念上,个人觉得新加坡的情况和印泰同中有异,在达到中文带来的职业效应目标方面,会有蛮大的分歧点。新加坡华族一般上在双语教育下,听、讲都不是问题,到了阅读和书写时就有困难。所以在这一层面上,新加坡的情形和印泰因为高铁的技能培训而学中文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情况就像国人因为要到日本学动漫或游戏制作,而接受日语培训苦学日文。
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让中文在职场上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让在双语教育下一般般的中文水平能更上一层楼。然而,这样的推动力还是要在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出现。
反观在新加坡一般职场上,即使和大中华业务有些接触,基本上能达到听讲的程度也就够应付了。从前我任职半导体跨国企业,常到中国出差,懂得中文固然有优势,但我在同僚中察觉到一般上能够对谈如流、建立伙伴关系就行了,而这对一般新加坡华裔都不是问题。在跨国企业,书面文档还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为了想要提升中文水平而花时间进修的国人,简直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况早在2021年周维介发表的《英文不好,还是华文不行?》就已经分析过,反正大家都认为来日方长,现时没有必要更进一步学好中文,还没有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鞭长莫及的危机感。所以中文系要如何进一步发挥支撑和开拓中文职业化的作用,也还要先看到务实的经济效应。
当然,以上近乎悲观的看法也是有转机的。如今,新加坡与中国在数码经济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目标下,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新中双边所涵盖的合作项目,从金融领域到科技创新,乃至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等。这些或许能够让新加坡的中文学习出现多样化需求,当“懂中文+技能”与职场的竞争力息息相关时,中文的使用范围自然进一步拓展,中文职业化也不再沦为空谈,到时新加坡的中文水平自然水涨船高,更上一层楼。
作者是自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