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严孟达:莫叫老龄化变老化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12-10 07:45
严孟达:莫叫老龄化变老化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不能完全定性为“老人问题”,今日老人的晚景预示着未来老人的前景。

建国近一甲子,新加坡便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许多有关的新兴名词和事物不断出现,如原地养老、活跃乐龄组织、乐龄公寓、社区关爱组屋等(Community Care Apartments)等。

在11月25日晚上举行的德义区活跃乐龄晚会上,李显龙总理说,年长者“可以每天早上醒来后有事要做,想起床、想去活动。活跃乐龄组织就可以帮助大家”。

有些人把每天“睡到自然醒”,当作晚年小确幸。但是,“睡到自然不醒”“老人孤独死”的不幸事件,在本地时有所闻。

一早起来,不知新的一天要如何开始,反映出许多老年人对生活的无聊与无奈。

政府最近大力推动的活跃乐龄中心,如果成为无聊与无奈的老人打发时间的好去处,便达到它成立的宗旨。卫生部长王乙康希望这个中心能像一块“磁铁”,吸引年长者走出家门,与社会连接,从而保持健康。在乐龄SG计划下,政府将加大拨款扩大活跃乐龄中心网络,目标是在2025年让本地每10名年长者,就有八人可以在住家附近的活跃乐龄中心参与活动。

与此同时,政府也将推出供65岁及以上国人购买的“社区关爱组屋”,让年长者放心地在原来熟悉的环境中养老。这类专为年长者提供的组屋结合住宅与看护模式:24小时应急服务、基本健康检查、社区经理也可协助住户安排所需的护理服务,并提供基本家居维修等。个人也可根据需要在配套中添加另外收费的服务项目,如看护、洗衣、送餐等。这个所谓的“社区经理”俨然是一个大管家,照料一群家庭背景和个人情况不尽相同的居民,除了多方面的能力之外,更需要爱心,才可以胜任这一份工作。

从社区关爱组屋的功能来看,住户不再是孤独生活的个体,他们生活起居有人关注,是社区中的一员,又能保持个人的隐私。

多年来,政府通过组屋的包容政策,不让任何组屋区变成贫民窟或老人区,而是各收入群体、各种族融合共处的多元环境。咖啡店或是小贩中心,成了许多人的生活重心,每天三几个老人家一起“搅咖啡”(La Kopi),喝喝消费成本低的健康咖啡,算是一种幸福。喝一两杯咖啡可以坐上三几个小时,而不遭人白眼,也许是新加坡独有的现象,也是本地社会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常听新移民朋友说,将老人比老人,公交完全免费且不说,中国城市里的老人家比较幸福,因为他们可以在公园拉拉琴、打打拳、跳跳广场舞,或是聚在一起品品茶,比本地老人家只会La Kopi,说三道四来得更有文化。

中国的例子的确值得参考。新加坡政府这些年来也在努力让本地老人活得更充实更积极,超越La Kopi的境界,除了组屋区内的健身角落越来越方便之外,综合活动中心纷纷在大型组屋区内冒起,如我常去的勿洛心动大厦(Heartbeat@Bedok),就汇集了运动、医疗、图书馆、餐馆。当中,以资讯科技生疏的长者为对象的免费数码咨询服务,为老人家解忧,颇受欢迎。

在数码化的年代,老年人跟不上,与时代发展产生数码鸿沟,自觉“没用”的感受必须获得谅解与同情。许多能让老人家受惠的数码应用,是为减轻他们生活上的不便,而不是给他们制造障碍。例如AcitiveSG应用,只要下载了,老人家弹指的功夫便能开拓自己的活动空间,不愁没有地方打乒乓、打羽球。

鼓励老人家接地气,不与社会脱节,不叫老龄化社会变成“老化社会”,不断改善硬体设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与人相处,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老人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从中美竞争的强弱胜负、台湾政局的蓝绿白,到俄乌战争和以哈冲突的是是非非,皆由不得我们,无须为一己之见伤了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和气。老人家还能跟进世界大事,证明自己脑子还在,值得庆幸。

新加坡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细致化,反映出问题的复杂,但要做到巨细靡遗很不容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设想周到,对年长者照顾无微不至,反而是鼓励家人推卸责任,以为老人住进社区关爱组屋,或是送进养老院,只要给钱就行,从此对老人家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闻不问。他们对年老家长都应该保持三分的“不放心”,对老人家的关爱基本上是身为子女的本分,这不是政府的七分效率所能取代的。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不能完全定性为“老人问题”,今日老人的晚景预示着未来老人的前景。减轻老龄化的根本问题,不只是年长者和政府的责任,年轻人也必须有所承担。去年新加坡人口生育率创新低,下跌至1.04,解铃还须系铃人,长远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之处在哪里不言而喻。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