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咨询行业被规整,外商在中国做生意的桥梁要失去了?
中国国家安全部门近期对咨询公司龙头凯盛融英(Capvision)在上海、北京、苏州和深圳的办事处进行公开执法。
中国央视报道称,凯盛接受境外公司对敏感行业的咨询,其中一些公司与外国政府、军方、情报机关关系密切,而部分专家在涉外咨询中泄露了敏感内容、国家秘密和情报。
对凯盛的调查,引发一些观察人士对中国把反间谍行动扩大到商业领域的质疑,也让一些人重新审视咨询行业的“常规操作”。
咨询公司这个产业是怎么运营的?简单地说,大多数咨询公司的产品是“解决方案”。小到为某企业解决一个不顺畅的内部流程,大到进入一个新兴市场,企业都可以寻求咨询公司的帮助。
但一家咨询公司不可能拥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因此咨询公司要通过组建外部行业专家库来协助完成研究、调查的过程。
因此,咨询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涉及两方。一方是投资者或其他客户,另一方是掌握中国信息的专家们,他们是在特定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士,或供职于客户感兴趣的行业或公司。咨询公司则类似中间人,为客户和专家两方牵线搭桥。
利润丰厚的商业模式
客户掏钱、专家拿报酬、咨询公司从中抽佣,这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利润丰厚。
以凯盛为例,其招股书显示,专家访谈一小时收费1000至4000元(人民币,约192.4至769.5新元)不等。华尔街日报报道,专家还可凭借行业情报,最高可获每小时一万美元报酬。凯盛融英从中抽佣,收入可观。根据凯盛招股书,公司2021年头九个月收入接近1亿美元。
专家咨询是凯盛的主要服务,贡献了业务营收的八成。根据凯盛招股书,截至2021年,该公司网络中拥有近40万来自公司、学术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
凯盛融英成立于2008年,在中国市场赚了15年的“知识付费”钱。近日之所以踢到铁板,是因为有专家被指,提供了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给客户。
央视报道称,专家当中包括一名之前被判处六年监禁的国有企业前雇员,以及一名从事国防工作的专家。报道也指,凯盛的一些境外客户与外国政府、军方、情报机关关系密切。
凯盛的招股书则称,公司拥有超过1400家客户,其中一半以上是金融业客户。其余的客户包括咨询公司以及涵盖技术、医疗和汽车等多个行业的公司。
《华尔街日报》报道,凯盛一般会通常会主持电话会议把专家和客户拉到一块儿,但参会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专家访谈是咨询行业中最为常见和常规的操作。中国官方的取缔行动引发一些市场人士担忧,如果没有对那些专家访谈的对象、行业、内容划定清晰的标准,影响范围将非常大。
客户需求致咨询公司游走于灰色地带
但要划定标准也非易事,在咨询过程中,原本的商业性咨询也可能掺入其他敏感信息。
一位熟悉科技股权投资的人对《联合早报》说,“一般来讲,纯商业的发展不会涉及敏感信息。但随着政府对一些行业的监管变得严格,更多投资人觉得,应尽可能多了解政策风向,尤其当涉及到热门投资领域,比如半导体,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这就“容易触碰敏感信息”。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上海证券报》表示,付费咨询模式本身没问题,但是如果专家所在领域或者能接触的信息具有机密属性,就可能触及安全问题。“毕竟在线上或线下的交流中,很容易将机密信息与非机密信息混杂而泄露。”
路透社报道,一些客户为争取一些可能违反保密规定的信息,而模糊了合法与不合法的界线。
另一位曾经与专家一起参加凯盛电话会议的投资者则说,客户不会要为了那些容易获取的公共信息而支付高价,找咨询公司就是为了要打听各种信息,“这也注定了咨询公司必须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游走”。
另一位自称曾在普华永道工作的网民则表示,为了减少常规咨询服务中的风险,咨询公司应该对客户做详细的调查,了解客户到底是谁。
“有时候面对一个要求我们提供市场调查服务的新客户,对客户背景调查可以持续六个月之久,否则无法知道客户背后真正受益方是谁。”
外商依赖的信息供应链受威胁
中国咨询行业近年来大幅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咨询行业规模由2016年的10.8万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21.3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5%。
凯盛作为拥有中国最大专家网络的咨询公司成为中国政府的调查目标,将导致海外投资者、中国银行业和外商所依赖的信息供应链受威胁。
就在凯盛办公室被公开执法消息公开之后的第二天,国资背景的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资本,即宣布全公司停用凯盛的服务。据路透社报道,另外两家大型私募股权基金,也暂时叫停了和凯盛的合作。
此外,专家作为这类服务里最重要的“源头供应商”,也会更加谨慎地作为第三方参与咨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潘托奇(Raffaello Pantucci)就对《南华早报》说,凯盛专家咨询泄密的这件事可能会影响整个咨询行业。“这件事可能会对整个尽职调查行业造成真正的、直接的损害,因为人们会非常谨慎地参与其中。”
受影响甚大的,恐怕还是那些看不懂中国经济、摸不清套路的外商,咨询公司长久以来给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市场、解决信息差的服务。《纽约时报》形容,这个产业“帮助外界了解中国利润丰厚但往往不透明的经济”。
《华尔街日报》报道,跨国企业通常会雇用尽职调查公司来分析商业领域,包括确保相关业务符合美国的法规。
除了跨国企业,服务于跨国企业的外资咨询公司,例如麦肯锡,也需要凯盛这样的专家网络公司。在一份上市招股书中,凯盛透露涵盖客户不仅包括中国排名靠前的投资机构和科技公司,也包括多家全球头部的外资咨询企业,如麦肯锡,波士顿咨询,贝恩,普华永道,埃森哲等。
凯盛事件牵涉面之广,加上今年以来此类事件叠加,所以尽管官媒详细报道凯盛事件,却无法完全消除外商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担忧。
3月间,五名在美国尽职调查公司Mintz集团北京办事处的中国员工被拘留。4月,中国警察突击搜查贝恩咨询在上海的办事处,并对员工进行问话。
不过,外商曾经赖以解决信息差的工具虽正在被规整,并不代表会消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报告说,中国市场仍然是跨国公司的首选。
如果能像上海美国商会代表呼吁的那样:清楚界定企业进行尽职调查的领域,或可帮助外资企业和投资人吃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