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图集】西方媒体中大熊猫形象的转变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5-14 22:10
【图集】西方媒体中大熊猫形象的转变

1972年4月20日

美国时任第一夫人帕特在美国国家动物园为抵美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举办欢迎仪式,并称动物园即将刮起熊猫风潮。她特别带上熊猫胸针,现场有大批媒体记录帕特看熊猫的画面,成为中美熊猫外交历史性一幕。(YouTube视频截图)
美国时任第一夫人帕特在美国国家动物园为抵美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举办欢迎仪式,并称动物园即将刮起熊猫风潮。她特别带上熊猫胸针,现场有大批媒体记录帕特看熊猫的画面,成为中美熊猫外交历史性一幕。(YouTube视频截图)

1982年

中国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熊猫外交,成功让大熊猫可爱憨厚的形象深植人心。1980年代美国和日本出现以熊猫为原型的动画形象,包括198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映的动画系列“熊猫风潮”,故事讲述三只会说话的熊猫协助人类击败邪恶外星人。(YouTube视频截图)

1999年

1990年代开始,西方媒体逐渐以熊猫取代龙,作为中国的象征符号。这段时间的熊猫即便在主题较具批判性的漫画中,仍大致维持圆润形象,也较矮小。图为1999年3月《经济学人》的封面漫画,这是《经济学人》网上资料库中最早出现熊猫形象的封面。当时的主题是提醒美国人不要自己吓自己,把没什么杀伤力的熊猫想得很可怕。(《经济学人》网站)

2008年

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问世,主角阿宝憨态可掬、正义谦卑的形象在中国和西方都受到欢迎;这部题材高度中国化的电影在美国首映周末票房突破6000万美元,位居票房第一。(互联网)

2010年代后

201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对中国的戒心骤增,中国大熊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媒体漫画中的形象出现较大变化。原本圆润矮小的身形变得壮硕高大,表情也变得更加凶悍。(取自网络)

英国《经济学人》2017年9月
英国《旁观者》2018年8月
澳大利亚《西澳洲报》2020年12月
美国《华尔街日报》2022年1月
加拿大《环球邮报》2023年3月

2017年11月

美国时任第一夫人梅拉尼娅与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到北京动物园看熊猫,并留下多张与大熊猫的合影。中美关系隔年迅速恶化,这也成为美国重要政治人物最后一次与大熊猫合影。2017年后,甚少再有西方大国领导人公开高调地与熊猫合影。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