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中国人人抢当“药神”?
经历近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后,中国终于松绑防疫措施。
生活虽逐步回复正常,无需再受各种二维码支配,部分民众却似乎惊多过喜,纷纷冒着寒冷外出排队买药或上网抢药,就为迎战冠病病毒浪潮来袭。
这一切始于中国官方11月11日发布的“二十条”优化冠病疫情防控措施。核心主要围绕几个点:缩短了密接等人员的集中隔离期限、推进冠病病毒疫苗接种,加快冠病治疗相关药物储备等等。
当时就有舆论认为,这是官方在为防疫措施松绑后出现的疫情大规模蔓延做准备。至于准备的关键,当中提到的药物,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根据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11日发布的公告,官方呼吁中国各地各部门“要做好药物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此外,要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从字面上看,这一段话不带过激情绪字眼,但对于那些早已习惯待在防疫泡泡内的民众来说,字里行间看出警讯:疫情要杀到,赶紧买药去。
果然,这恐慌情绪立即体现在具体行为上。
举例来说,在邻近中国首都北京的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在官方11日宣布放宽防疫措施后,当地感冒类药物的销量大增,而且多家连锁药店感冒药也断货,甚至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生产商以岭药业总部内部也出现抢购现象。另外,中国最大在线医疗健康平台京东健康称,11月28日至12月4日那一周的抗原检测试剂销量较上一周暴增344%。
这一画面,与两年多前的情况截然不同。
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多个省市启动发热药品、咳嗽类药品实名登记措施,加上当时疫情不如目前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品抢购潮。
当下,随着感染曲线不断往上走,越来越多人的心情感到焦虑,这股“抢药潮”也逐渐失控,还衍生各种荒腔走板的现象:有人开始扫买退烧咳嗽药物,无论自己还是家人有没有生病;有人开始在药房外排队买药,尽管天气冷飕飕;也有药房开始囤积药品,希望乘机捞一笔疫情财。
这些现象在官方于12月7日推出冠病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后,更是不断被放大和变本加厉。
比如,部分城市地区的民众,开始转向县城及农村买药,社交媒体上还出现“异地购药攻略”的视频,导致广西等地县城的防疫药品被扫货一空。另外,海外多款仿制的冠病口服药也通过代购流入中国市场,并出现热销、脱销情况。
不仅如此,据报感染冠病的医生也买不到药,许多不具冠病疗效的物品也乘着“抢药潮”映入公众视野,比如黄桃罐头。专家说,黄桃罐头里含糖类、维生素和果胶等,能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但对于治疗感冒没有作用。换句话说,对于冠病也起不到任何疗效。
这股“抢药潮”还波及香港、澳门、台湾三地。
据报道,香港最近出现了民众抢购止痛退烧药、药房实施限购的情形。一些居民在香港大量购买部分牌子的止痛退烧药,寄回或带回大陆。港媒引述香港九药房总商会副理事长张德荣说,除了油尖旺区的药房外,全港药房都普遍出现止痛退烧药缺货,或只剩少量存货,特效药缺货最为严重。与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门也同样面临窘境。对此,澳门推出了限购药物措施,当地药监局向药房发出指引,消费者购买药品时,每人每次限购五剂冠病快速测试剂,以及一盒止痛退热类药物。台湾的情况有些不同,多了层政治色彩。台湾食药署星期二(13日)说,目前确实有发现退烧药品在药局的销量增加的趋势,但无法确定民众购买的原因。台湾疫情指挥中心发言人庄人祥也证实此事,并暗示这与大陆“抢药潮”有关,他说:“人还没有进来,已经在发生了。”然而,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对大陆“抢药潮”直言不讳。他说,为了避免台湾受到大陆“抢药潮”影响,链接两岸的“小三通”暂时不会重启。“从中国(大陆)人抢各种药品,可以知道有什么状况发生。”两岸“小三通”是指台湾通过两个离岛金门和马祖,与大陆直接通航、通商和通邮,疫情暴发后的2020年2月10日暂停至今。台湾还没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目前只有商务、探亲与奔丧可以申请入境台湾。根据“新十条”,官方允许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也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同时,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等。措施大幅松绑之后,意味着中国已进入到“与病毒共存”的阶段。大部分民众此前在“动态清零”之下被各种屏障保护着,一下子放开后难免感恐慌,于是一窝蜂抢买药物。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就此也在微博发文说:“大家同时买一种东西,不挤兑才怪。所以,退烧药感冒药脱销了。而且,之前买退烧药有政策限制,突然千家万户都需要退烧药,政策衔接也有问题。”至于政策衔接有什么问题,胡锡进没有详细说明。他认为,战略上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放开,战术上则有些仓促,但“这种仓促也是多数人愿意承受的,因为它是我们共同的新选择”。
众所周知,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官方因应疫情防控规定,任何人购买退烧、止咳等疫情防控药品都必须登记身份及相关信息。有媒体报道称,民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还很容易遭遇健康宝弹窗。这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众对药品的采购需求。措施松绑之后,民众购买“四类药品”无需再实名登记,买药需求加倍释放。据财新网报道,以退烧药布洛芬为例,不少北京药房反馈已经断货,补货时间不一。经济观察网发布一篇题为《卖药人手记》的文章就提及,卖药人每天都会看库存变化,药备少了,怕不够卖,备多了,怕需求突然降下来,货就积压了。现在要备的货至少是以前的六倍,于是最近天天都在找货、送货。为了安抚民众,中国官方接连出来信心喊话,除了呼吁民众不要抢药、囤药,商家不要乱抬价,也从政策层面加大药品的供给。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星期三(14日)说,已千方百计推动企业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引导合理有序,精准投放,努力缓解买药难的问题。周健也说,工信部派出驻企特派员,会同当地有关部门保障重点药物的生产供应,及时帮助解决物流、用工、用水、用电、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困难,并支持企业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开足马力,迅速进入满负荷的生产状态。北京五大药品批发企业之一的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据报也把350万盒抗疫药品放到北京近300家二三级医疗机构、2200余家社区中心站医务室等基层医疗和3000余家零售药店。北京如今处于疫情“震中”,感染人数居高不下。此前,武汉市市场监管局星期天(11日)发文说,连花清瘟有上百种替代药,呼吁民众不需要抢购并拘泥于连花清瘟。“从中医原理上讲,连花清瘟是治疗风热外感的药物,也就是说,凡是在说明书上写明有治疗风热感冒、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等作用的中成药,都能够缓解冠病病毒感染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这些呼吁、喊话以及政策会否起到作用,有待时间验证,不过有专家已对此表示悲观。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引述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说,“新十条”的一个大问题是产生混乱:“大家仍是之前的概念:哇,你开放了,我不敢上街了。那些恐惧还有无助感都很重。”金冬雁分析称,之前反封控抗议反映的是部分民众对长期封控的不满,放开之后,一些老年人又为此感到害怕。他认为,这种混乱将演变成精神健康问题,“这个问题比病毒本身造成的问题还要大”。总的来说,对于每个第一次与冠病打交道的中国人来说,寻求更多保障几乎成了一种本能,从心理层面而言可以理解。但不断买药、囤药,甚至吃药,朝着当“药神”的方向前进,将造成真正需要吃药的人买不到药,不需要药的人大量囤积,恐怕只会制造更多资源错配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