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间:“刮腻子”冠军 刮出“大国工匠”风
刘柳
新闻人间
22岁的浙江小伙马宏达星期一(10月24日)在法国波尔多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一举夺魁,为中国在该项目实现金牌“零”的突破。马宏达赛后受访时感慨地说,以前没想过“刮腻子”还能走上世界舞台。
所谓“刮腻子”(skim coat)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而在这场世界级的比赛中,这项常见于室内装修的手艺活有了更严苛的标准:偏差不得超过一毫米,同时还要考验运用石膏技术在一面空白墙面上自由创作的技艺与审美。
凭借“刮腻子”一战成名的马宏达成为中国媒体的热捧对象,多家官媒盛赞其手艺精湛,大叹“行行出状元”。
《人民日报》星期三(10月26日)以“学好一技之长,成就人生梦想”为题发表评论文章说,技能人才通过比赛提升技术水平、实现自我价值;新华社同天在评论文章中详细介绍了马宏达的参赛经过,并称赞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工匠精神”;《经济日报》也在评论文章中以马宏达为榜样号召“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在舆论的一片赞誉声中,一些网民却发出质疑。他们追问这个奖项意义何在,是“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还有人说,“没用,工地最多也只能给350元(人民币,约70新元)一天”,暗讽这门手艺活到了真实世界中只是个报酬低、没多少人愿意干的脏累活。
《光明日报》旗下光明网对此特意发表评论文章说,这些话“难以入耳,却值得反复品咂”。文章坦言,诸多时代的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固化于大众的思维框架内。
就读于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马宏达在回忆自己的选择时说,中考时听取同为工匠出身的父亲建议,学一门手艺,但同时也不讳言自己当时成绩不理想的现实。而这也符合大多数中国人对“职校”的普遍看法,即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是学业较差的人不得已的选择。
中国正经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官方近年大力倡导“普职同重”,今年还首次大修“职业教育法”,期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技术性的大国工匠。
然而,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影响,中国民众对职校“低人一等”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普职同重”遭遇上热下冷。
根据中国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报告,中等职业学校去年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比仅为35%,远未达到“五五分”,而社会技术用工缺口仍在逐年增大,制造业年年遭遇“用工荒”。
在“普职同重”推行遇阻之际,马宏达的出现无异于一剂强心针,让官媒卯足了劲将他当做正面典型大力宣传。实际上在这场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其他选手在数控车和数控铣项目中也夺得金牌,但或许是“刮腻子”更能展现“大国工匠”精神,马宏达的胜利显然得到了更多舆论关注。
新出炉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这囊括了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破除对“职教”的偏见,仅靠一个马宏达恐怕难以实现,正如光明网文章所说,若不能通过制度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就很难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