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七棵柳树何以令杭州书记道歉?
认真反思、教训深刻、检验政治担当......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刘捷的一次道歉登上微博热搜。道歉只因移栽七棵柳树,但道歉中的一系列用词显示,这并非芝麻绿豆小事。
这是怎样的七棵柳树,又何以令杭州市“一把手”郑重道歉?
连夜补植、书记道歉
有杭州市民本月初发现,西湖边北山街保俶路口以西到断桥的一段,湖边的柳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种下的月季。
很多网民质疑,原来的柳树与西湖景色相配,换成月季显得不伦不类。有网民评论:“西湖边没有柳树,还是西湖吗?”还有网民说:“这些柳树都是从小看它长大的,请给出一个合理解释!”
对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本月11日回应称,管委会多次征求园林专家意见,专家认为北山街沿湖绿化行道树均为高大悬铃木,已没有柳树的生长空间,且保留的柳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应尊重适地适树原则和树木生长特性,因此将该段七棵柳树迁移。但网民对景区的解释不满,舆情进一步发酵。
面对民众质疑,西湖景区管委会13日又发通报称,杭州西湖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沿湖七棵柳树已在12日晚补植完成。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16日在“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为柳树移栽事件表示歉意。他说,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
刘捷说,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对西湖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尊重民意,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要认真反思,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是检验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的重要试金石;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西湖的使命担当。
他还强调,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西湖自然景观,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西湖生态环境,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高标准推进西湖环境品质提升;要坚持“民呼我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让群众充分参与到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中来。
柳树与西湖
杭州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声名也远播世界。
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2013年5月,西湖文化景观的代表“西湖十景”入选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树在西湖景致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苏堤、白堤等处也都是垂柳依依,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对于柳树之于西湖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评论道,近千年前,苏东坡赴杭州任职,带着当地人筑起横贯湖面的2.8公里长堤,并于全堤沿线种植杨柳等植物,六桥烟柳自此成为西湖胜景。在杭州市民以及熟悉西湖历史文化的广大游人眼里,柳树不仅是西湖美景的直接体现,更承载着大家对特定文化意境的深层眷恋。
中纪委网站也发表评论指出,没有柳树的西湖,是不完整的西湖。文章写道,独特的文化正是西湖的灵魂。西湖的景致与文化很多都与柳树有关。“如果没有了柳树,哪里还会有苏堤的‘春色初摇’、白堤的‘绿杨阴里’,断桥惜别少了柳丝缱绻,早莺又将何处寻暖树?”
杭州市民对西湖柳树的感情,从30多年前的一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据中新网报道,1988年8月8日,台风正面袭击杭州,西湖景区白堤的142棵柳树倒了123棵,倾斜18棵,只剩一棵“光头司令”。当地媒体发出“救救大树”的倡议后,数万杭州市民自发参与救援,仅仅四天后,柳树又重新“站”了起来。
对于这次“移柳事件”中杭州民众的反对声浪,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易之写道:“无情草木,因为长久地存在,已经成了城市风貌、文化景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是承载乡愁与归属感的符号,它们种在土里,也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人们保护的不仅是植物本身,也是乡土之根,其实也包括一种审美的权利。
澎湃新闻也发表署名江城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社会,总会形成有共识意义的审美标准。美感的共识,也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思维习惯与审美倾向。对一些文化古迹的保养与修缮,一定得格外谨慎小心,要考虑到整体的社会观感、民众心态和历史认知,切不可草率、鲁莽。
广州砍伐榕树的前车之鉴
移走柳树引发舆情后,杭州官方迅速补种并道歉,除了民意压力外,恐怕也考虑到了此前广州砍伐榕树事件的前车之鉴。
自从2020年底开始,广州市砍伐3000多棵老榕树,由凤凰木取代,原来绿树成荫的公园出现大量草坪。砍树行动去年5月延伸到观赏珠江夜景的著名景点——海珠区滨江西路附近,引起极大争议。
港媒《星岛日报》报道称,有广州当地的老干部直接向中央告状,砍伐榕树事件引起中共高层关注。
广东省官方成立的问责调查组去年12月通报,认定伐树事件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是典型的破坏性“建设”行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调查组对广州市委原副书记罗冀京、原副市长林道平等10名官员严肃问责。其中,罗冀京被党内警告,林道平被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两人都被免去原本的职务。
另外,去年12月3日,广州市党政“一把手”罕见地同天换人,由林克庆接替张硕辅出任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接替温国辉出任广州市代市长,也引发舆论猜测是否也与砍树事件有关。不过,不愿具名的北京分析人士告诉《联合早报》,党政“一把手”同时换人比较罕见,背后可能有别的复杂因素。
无论如何,砍伐榕树事件的处理结果,已经震动了广州官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去年底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广州启动绿化改造引发舆论批评声,最大问题可能在于事前并未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应该都不够”。
任建明相信,对中国各地的地方政府而言,广州伐树事件应会起到警示作用。“可能政府部门、相关业务部门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好的事情,结果最后适得其反,招致广泛批评,甚至成为舆情事件,显然这背后应该是有很多的教训。”
决策水平与民主公开
与广州市砍伐榕树一样,杭州市起初决定移走柳树,也反映当地官员在城市管理尤其是景观更新问题上,存在认知水平的欠缺。
中纪委网站的评论指出,这次西湖沿湖柳树移栽的初衷是为了绿化改造,但是,迁移老病柳树,还应补种新的柳树,改种月季,则是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不符合“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还有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侠客岛”的文章也指出,在城市景观更新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所谓“最小干预”,是指在达成特定景观修复目标过程中,尽量采取最小必要措施,在最低生态成本下完成改造,延续原有生态脉络。
《工人日报》则评论,城市管理要在尊重普遍规律规则的基础上,对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量。文章以广州砍伐榕树为例说,在南方城市漫长炎热的夏季,遍布大街小巷的榕树,以其强大的遮阳避暑功能,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广州人。同样,柳树已成为西湖这一杭州城市名片、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柳树也好、榕树也罢,如果只看到危害,一刀切地迁移或砍伐,显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
中国官媒的评论也指出了城市管理者决策的民主性与公开性问题。“侠客岛”的文章呼吁,重大决策要遵循“科学、民主、合法”三原则,决策者不仅要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合法决策,也要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一声招呼也不打,一味大干快上、拍脑门决策,只会激化矛盾、犯下众怒,不仅事情做不成,还丢了群众路线之本。”
红星新闻的文章则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杭州市把参加恳谈会的八位专家、媒体与市民代表聘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文章评论道,由此可见,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保持一种长线的压力,让完善决策程序成为一种行政逻辑上的自觉,才能尽可能让类似事件彻底绝迹。
让社会自身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砍树移树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能像先前广州市政府那样,一众官员丢了乌纱帽,也可以像这次的杭州市政府,听取意见,及时补救,得到一个相对还算好的结果。
中国的体制决定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但剑有双刃,政府也因此要背负相应巨大的责任。地方政府“拍脑门”决策,激起民愤,引发舆情,被更高层级问责,相关官员道歉甚至下台,此类事件时有发生。
要避免这种政府与社会“双输”的结果,也许最开始就应该让社会在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一些中国官媒所说的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保障民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否则,树移走了还来得及栽回,其他问题就未必那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