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俄乌战争爆发后 中国与中东国家外交立场趋同
国际关系学者指出,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与中东主要国家的外交立场更加趋同,包括阿联酋等美国在中东的盟友。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级研究员、中国项目主任兼东亚项目联席主任孙韵,昨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年度研讨会上说,近期与美国关系出现问题的中东国家,在俄罗斯问题上开始与中国持更相似的立场,这在最近三次联合国投票中清晰可见。
今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进行表决,三个国家投了弃权票,包括中国和阿联酋。
3月初,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并从乌克兰撤军,35个国家弃权,包括中国、伊朗和伊拉克。
4月上旬,联大投票表决暂停俄罗斯的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埃及、沙特、阿联酋、约旦、卡塔尔、科威特和伊朗等中东国家弃权,中国投了反对票。
孙韵说:“这些记录多少披露了一些真相,中国和美国(在中东)的主要盟友和伙伴,在俄罗斯问题和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上的共同立场,比人们想象中更多。”
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研究员唐安竹(Drew Thompson)在同场讨论中则指出,北京在中东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在美国和它的盟友间制造嫌隙。
他认为,中国希望推动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在北京最关心的问题上保持中立,不要在台湾问题等中国的核心利益上挑战北京。
唐安竹说,中国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尚无答案,但与制裁俄罗斯相比,美国想要在台海冲突后形成制裁中国的全球联盟,会是一项困难的挑战。
学者普遍认为 中东不是地缘政治角力场
在围绕“地缘政治竞争”的讨论中,学者普遍认为,中东地区目前并不是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孙韵指出,在中国看来,欧美在经济上与中东的联系更紧密,中国尚未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参与者。但中国与中东地区对彼此的重要性都在提升,中国也展现出参与中东政治的更大兴趣。
2020年下半年,《亚伯拉罕协定》(Abraham Accords,又称《以阿和平协议》)在美国撮合下签署。孙韵说,这让中国的政策圈意识到,华盛顿看似在减少中东地区的参与,但美国仍是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印度阿育王大学客座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外交官梅农(Shivshankar Menon)在问答环节指出,中东并不是地缘政治竞争的首选舞台,“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有充分自信能胜出”。
他以中国和印度为例说:“中国和印度在中东有非常不同的涉足,也各有所长……你会看到两者同时存在,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