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国对美舆论要调整?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最近访华,有中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媒体对耶伦此行的报道,与近年来对美国的报道有些不同,“这次舆论的松弛感更强一些”。
回想起来,4月4日下午耶伦飞抵广州,斜跨一个帆布袋、手拎一个公文包走下飞机,一身朴素的装扮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一些网民感叹,她就像一位邻家老太太。
随后,中国媒体曝光了耶伦访华后的第一餐——在广州陶陶居用餐的菜单。一行人在这家中国寻常百姓经常光顾的百年老字号,点了大虾饺、红米肠、萝卜糕、双皮奶、百年烧鹅、冰镇咕噜肉等广式点心和粤菜。
据报道,耶伦没有进包厢,而是在大厅用餐,随行人员还要求餐馆把遮挡的屏风打开。央视旗下的“玉渊谭天”微博号形容,耶伦使用了筷子,而且“用得不错”。
耶伦抵达北京后,中国媒体又报道,一行人直奔老川办餐厅,吃上了麻婆豆腐、钟水饺、担担面、回锅肉等经典川菜。
中国人相信民以食为天,尽管耶伦这趟访华,带着就中美当前交锋激烈的产能过剩问题向北京施压的任务,但中国媒体对耶伦热衷中华美食的报道,淡化了火药味,拉升了民间对她的好感。有网络“大V”认为,耶伦对中国菜的喜爱,展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也是对东道主文化的尊重。
耶伦4月9日结束访华,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宏网8日刊发了一篇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专访。王文评价,中国媒体对耶伦访华的报道是一次很好的舆论调试尝试,并呼吁要“稍微调整一下长期以来对美负面报道为主的舆论环境”。
王文直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讲述美国衰弱、政治内斗、经济风险、种族矛盾、枪支泛滥、对外霸权、煽动战争、外溢危机等话题,占据了中国对美报道的很大篇幅;介绍美国先进科技水平、讲述美国国力仍然强盛、呼吁中国仍要向美国学习优点、推动中美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少。
他认为,对美的批判论述起到了相当有效的鼓舞士气、对外斗争、展示国力、唱响光明的作用,但它的边际效应正在不断下降,对社会预期的冲击则在上升。
王文不讳言,对美负面舆论报道与美国国力的真实情况仍有一定的出入,并警告这“正在助长国内一些错误的思潮”,“这种极端偏执和错误的思潮正在转化为对民间投资的压制、社会创新的‘躺平’、中外合作的迟滞、对外开放的停滞等负能量,成为重度抑制社会预期复苏的新变量”。
他还认为,承认美国的国家优点与创新优势,“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助力一系列开放政策的落实,还会压制‘极左’思潮的泛滥,激发敢于善于对美‘竞中求合’的斗争灵巧度,平滑发展相对不足的社会矛盾,让民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
中美关系自特朗普执政起恶化,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拜登执政后,美国重建盟友体系,加大对华围堵。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官方在过去几年强调在外交上要斗争,强硬的“战狼”风格也成为国内对美舆论的主基调。
中国舆论对美国的报道和取态,经常展现对抗性态度。有相熟的中国学者私下透露,在参加官媒的节目录制时,嘉宾被要求把主题所涉国际问题的责任全部推到美国身上。
这一方面加深了中国民间的对美敌意,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当中甚至存在仇视与偏执,而民间这种同仇敌忾和对美斗争的预期,可能让官方在推动对美关系时变得被动。另一方面,对美国优势的视而不见,或许符合“东升西降”的论述,但也可能在中国社会营造出不理性的忘乎所以,还可能强化民间主张主动脱钩的舆论。在外部世界的第三方看来,中国舆论一面倒贬低美国、营造负面情绪,不仅有失气度,也与中国希望塑造的开放形象相悖。
调整对美舆论的呼吁,相信与中美关系在去年11月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后适当缓和,以及当下中国对外斗争色彩不再那么突出有关。值得留意的是,这次通过官方平台抛出的言论,是学者的个人主张,还是代表上层的一次试探或造势?
话说回来,贬低和仇视不只是中国对美的舆论环境,也是近年来美国舆论对中国的主流态度,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同样充满负面色彩,无论在取角和立场上也常常存在偏颇。这种舆论上的对抗是中美关系紧张的产物,反过来也在催化两国关系往恶的方向发展,而适时地对舆论环境的负面螺旋喊停,也是改善中美关系不能忽略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