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稿:移民潮卷空教室 港中小学抢陆生
香港在2019年反修例风波过后出现了移民潮,数以10万计的港人举家移居海外,不少中小学和幼稚园流失学生,加上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学校面临收生不足甚至停办的危机。在此之际,大批中国大陆人近年通过各种人才计划移民香港,他们的子女也成为了当地学校抢收的生源。然而,越来越多陆生赴港读书,要面对不少适应问题,需要特区政府重视跟进。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五一黄金周假期,有超过76万中国大陆民众涌到香港旅游。来自广州的张宇(化名,36岁)是其中一人,但他此行不是去香港的旅游景点观光或者购物,而是参观香港的小学。
张宇在广州从事创新科技工作,早前申请加入香港的输入人才计划,成功在今年初获批。不过他在准备到香港大展拳脚、发展事业的当儿,也在考虑如何解决儿子升学的难题。“他现在广州读小学四年级,我怕他来香港读书的话会不适应。”
所以,趁着五一假期,张宇参加了香港一个教育机构举办的“睇校团”(观校团),亲自到香港的小学体验校园氛围后,再决定是否全家搬到香港生活。
经过一天的考察,张宇对香港教育制度的印象很好。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在中国大陆读书的压力很大,小朋友每天都要操练功课,但自己不希望儿子承受过大的压力,整天只是应对学业和考试。他这次参观香港的小学,发现香港学校相对地鼓励学生参与更多课外活动,孩子们比较能够在校园生活中找到上学的快乐。
赴港陆生可留港升学 也能报读海外或大陆学府
张宇指出,从现实功利角度来看,香港教育体系也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日后小朋友除了可以留港升读大学,也可以以香港为跳板,报读海外学府,甚至返回中国大陆读大学,“内地高考竞争很激烈,但如果是香港学生,就可以用较低的分数报读内地的知名大学”。他决定在短时间内携同家人移居香港,让小孩今年9月就在香港升学。
香港2019年爆发反修例风波后,北京强势出手整顿香港政治和社会秩序。不少香港人纷纷移民,导致近年香港各行各业出现人才荒。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两年前上任后,积极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截至今年4月底,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收到约29万份申请,其中近18万份获批,抵港人才已逾12万人。
调查:近八成非本土人才 选择让子女在港读中小学
香港教职工组织教育工作者联会及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去年9月中以问卷形式访问300多名非本土人才,了解他们对子女在香港受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75.8%的非本土人才选择让子女来港就读中小学,远超将“让子女留在原居地”者(18.1%)及“让子女到海外就读中小学”者(3.7%)。张宇显然属于占大多数的群体。
上述调查的受访者之中,有21.9%来自“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17.4%来自“优秀人才入境计划”,8.9%来自“输入内地人才计划”,22.7%来自“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安排”,其余的29.1%来自其他人才计划。负责调查的机构分析,随着各类人才输入计划的推动深化,遍及各年级的来港大陆学童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
这一边厢,数以10万计的中国大陆人才携同家人移民香港,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需求;另一边厢,许多香港人不喜欢香港的政治氛围,纷纷举家移民到外国。
以港人最热门的移居地之一英国为例,香港《南华早报》早前引述英国内政部提供的数据指出,在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英国政府向港人批出近15万份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签证。这当中,年龄五岁及以下的儿童占约1万份,六至11岁的儿童占约1万9000份,12至17岁的青少年占约1万份,18至22岁的青年占约3000份,其余签发给年龄在23岁或以上的人。
在移民潮的影响下,加上香港生育率持续低迷,香港教育局的数据显示,2019学年至2022学年全港累计减少近6万8000名中小学生,意味着不少中小学近些年均面对收生不足的问题。这个学生人口结构性下跌的难题在未来仍未见到解决的曙光。
香港教育局今年4月向立法会特别财委会提交最新数据,推算未来五年中小学学龄人口。适龄读小一的人口今年有4万9600人,2029年将跌至3万1500人,跌幅逾三成半;适龄读中一的人口今年有6万8300人,2029年将减至5万4300人,跌幅两成。
适龄学童人数持续减少 幼稚园掀起停业潮
这样的推算结果显示,许多香港中小学未来仍然要面临本地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
在香港,学校若收生不足,意味着很有可能要停办。事实上,香港适龄学童数字持续下跌,已经在幼稚园行业掀起一股停业潮。教育局指出,从去年9月至今年4月,已有14所幼稚园于本学年内停办,包括一所与其他学校合并。在5月初的短短一周内,又有三所幼稚园宣布即将停办,包括马鞍山耀荣中英文幼稚园、大围美林邨道光幼稚园以及南区海怡半岛的右思维国际幼儿园暨幼稚园。
拥有35年历史的马鞍山耀荣中英文幼稚园,校监胡一鸣日前致函家长时承认,近年由于出生率下降、移民潮、跨境学童减少等原因,全港幼稚园出现收生不足问题,耀荣幼稚园收生人数不断减少,财政亏损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难以继续营办,故决定于明年8月停办。
在本土学生人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计划移民香港的中国大陆人才的子女,也随即成为香港学校抢收的生源。香港中小学纷纷各施各法吸引陆生报读,以避免因为收生不足而要缩班杀校。
举办各色活动 向大陆家长宣传香港教育
不少身处中国大陆的家长对香港教育不熟悉,香港的津贴中学议会早前组织了10多所学校首次到深圳举办升中简介会,为家长提供现场咨询,“说好香港教育”,让家长了解更多香港学校的优点与特色。一些学校则开设小红书账户,直接与大陆学生及家长沟通,建立口碑。
香港科技、工程、数学(简称STEM)和人工智能教育平台STEM Plus在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也举办了两场香港中学及小学探访团,让数十名大陆家长及学生参观香港学校、体验香港教学及生活,深入了解香港教育制度。
探访团分别参观了不同的中小学。学校也安排丰富的行程,包括校长见面会、教师带领参观解说校园、与本地香港学生互动交流、体验学校英语及STEM课程等。
STEM Plus创办人刘靖玮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早在去年12月,该机构已经联手香港四所中小学的学校议会组织,举行第一届(大湾区)香港学校教育展,希望通过教育展让大陆家长认识香港学制,当时参展学校数量有100多所。“我们没有宣传,但入场人次竟然有3万多人,大部分是内地家长,人数超远我们的预料。”
STEM Plus这次推出的观校团,也很受欢迎,短短数天就爆满。刘靖玮指出,观校团让大陆家长亲身了解香港教育,学校也透过特色而招生,更有学校现场已接获数名家长替子女报名入读,反应正面,“有效达至双赢”。有见及此,STEM Plus决定今年7月再次举办香港学校教育展,暂时已有逾200所中小学及幼稚园报名参与。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大陆新移民在香港升学由来已久,香港回归前后均有一定数目来港团聚家庭的子女入读港校,但长期以来,陆生并不受主流学校重视,有的甚至会遭到排斥。许多港人的大陆子女在香港只能报读数所传统的左派学校,例如创知、香岛和培侨等。
教育顾问:陆生赴港读书 将成新潮流打造双赢局面
在香港从事升学咨询服务工作的教育顾问梁永乐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过去10年,香港出生率持续下降,邻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地区学校开始积极招收大陆学生,北区、元朗和天水围等地区的跨境学生更成为一些学校的重要生源,校内语言环境以普通话为主。香港兴起移民潮后,有大陆背景的学生更加受欢迎,成为收生不足的学校的护校符。大家都各出奇谋抢收这些学生。
梁永乐认为,经过三年疫情后,陆港两地恢复民间往来,港府也推出多项吸纳大陆专才的计划,同时放宽大陆来港人士的子女入读直资、资助学校的限制,陆生入读本地学校将成为新潮流。
在他看来,这对陆港两地是双赢的局面,因为香港的教育优势是国际化,在香港考文凭试,竞争人数远低于大陆高考,而且文凭试成绩不但可以升读香港的大专院校及大学,更获海外及大陆大学认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陆生赴港读书,也有望缓解香港本地适龄学童不足的问题。
专家:港府应助陆生尽快融入社会
陆港两地过去不时因为大陆人赴港而产生磨擦或矛盾,不少人担心若大量陆生在短时间内赴港入学,会引起香港家长反弹。
梁永乐就此指出,近年香港社会气氛对大陆人已较之前和谐得多,而且随着两地互相来往频繁,普遍已达互相谅解的关系。“以我在的通讯软件的家长群组为例,香港家长普遍很欢迎并主动协助大陆来港新生。”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学部讲师蔡思行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现在香港的幼稚园、小学、中学和私立大学都面临因本地出生率不足而生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幼稚园和小学的本地家长已开始担心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否因生源不足而停办,较2010年代初抗拒大陆学生来港读书的情况大不一样。
不过,两人皆同意港府要重视相关问题。蔡思行指出,香港大部分本地学校仍使用广东话和英式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未能适应东亚地区普遍分别用普通话和美式英语教授中英文的大环境,对大陆学生未来到其他地区升学存在隐性衔接问题,下来或要考虑增加普通话教学。
梁永乐则建议,港府应尽早设立相关部门,避免大陆学生融入香港社会的各种问题,包括适应、选校,甚至生活情绪等等。
至于个别歧视引起冲突,他相信难以避免,学校对学生及家庭的教育须要多花功夫,加强港人适应愈来愈多“新港生”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