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反社会暴力为何层出不穷?
继广东珠海越野车撞人和江苏宜兴高校持刀伤人案后,中国在短短不到10天内,又发生一起恶性攻击案。
星期二(11月19日)清晨,一辆白色越野车在湖南常德一所小学校门口冲向毫无戒备的人群。事发时正值学生上学,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案发现场一片混乱,多人倒地不起,身上血迹斑斑。许多学生仓皇逃进学校,有学生大喊救命。
当地警方星期二下午发通报称,伤者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均无生命危险。一名39岁的黄姓肇事男子已被警方抓获,但通报没有披露具体的受伤人数,以及嫌犯的身份及作案动机。
这起恶性事件距离震惊中国社会、造成35人死亡43人重伤的珠海越野车撞人案仅过去八天,而在刚过去的周末,江苏宜兴一所高校也发生学生持刀伤人案,造成八人死亡、17人受伤。
今年以来,中国各地通报的恶性攻击事件已超过10起,仅在过去三个月就有七起。一些攻击者把矛头对向年幼的孩童,另一些则把在华的外国人当成泄愤对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人冷血地向无辜民众施暴?
这类案件发生后,官方通常以蓝底白字的通报公布简单信息,但关于袭击者的画像、具体的作案动机都不明朗。虽然无法得出这些看似偶发个案是否有关联性的确切结论,但这类反社会暴力的犯案者,往往在人生际遇或犯罪动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工作不顺、家庭不睦、生活遭遇挫折,或是经济窘迫、长期被边缘化,认为自己遭到社会不公等等。
眼下中国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释压管道不畅,这会是社会矛盾酝酿和社会问题多发的时期。底层民众的心理不平衡感一旦被触发,一念之差就可能把个人的怨气撒到社会的头上。因此,湖南常德开车冲撞案发生后,很多人都在问:还有多少“未爆弹”藏匿于社会中?有舆论也呼吁,尽快想办法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包括增加底层民众收入、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消除司法不公等等。
不过,在同情个别犯案者的不幸际遇、反思社会制度不完善的同时,同样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冷酷的犯案者是在什么样的扭曲心理下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舆论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那些把个人失意当成反社会暴力行为借口的犯案者?
一个社会底层的失意人为了发泄个人不满,随机地向无辜的人群施暴,这已是一种变相的恐怖袭击,纵使个人遭遇不公、社会制度不完善,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人并诉诸暴力,都是应该被谴责的。
这些反社会的行为充满了不理性,犯案者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严重的性格偏执或人格缺陷,甚至是心理精神失常。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获得的关注很低,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并不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卫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解志勇2018年接受《法治周末》采访时曾披露,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患病率已占到人口的10%以上,这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以及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不排除三年冠病疫情封控留下的精神后遗症,让相关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必须认真面对。
有舆论也在苏州和深圳发生攻击日本人学校学生的案件后,呼吁反思仇恨教育。仇恨教育带来的是被强烈意识形态左右的情绪,充满敌视和憎恨,它不仅会形成极端的民族主义,制造了中外之间的对立情绪,也可能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时显现出来,催生出极端的暴力行为。
这段时间层出不穷的反社会暴力事件,很可能有传染性,造成更多人效仿,这给官方出了很大的难题。
珠海撞人案发生后,中国高层做出指示,要求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做好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过去一周,各地传出紧急排查“四无五失”人员的消息,包括无配偶、无子女、无工作或稳定收入、无房屋等资产的群体,以及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关系失和、心理失衡及精神失常的人群。
官方通过这些动作,释放出震慑犯罪、稳定民心的积极信号。但要消除这些风险恐怕不能单靠“堵”,基层如果简单地把这类人员贴标签、做排查,粗暴地把他们当成维稳和防控的对向,不但无法从根源上化解风险,反而可能引发逆反情绪,在防范松懈后继续诉诸暴力。这也可能给更多人带来心理暗示,更理直气壮地把一些个人的问题归咎于社会。
中国领导人眼下正在南美参加国际峰会,中国设法在全球治理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在美国即将开启“特朗普2.0时代”之际,大力倡导全球化、自由贸易,而在中国国内,一场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