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里斯本丸沉没》为何广受好评?
一部记述二战时英军战俘悲惨遭遇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近日广受好评,这在分裂甚至对立的中国舆论场还不多见。
一位看过影片的朋友告诉我,这部片子让他这个大老爷都哭得稀里哗啦。
这部由中国海洋科学调查专家和制片人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通过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悲剧的细节,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
1942年9月25日,日军将关押在香港的1816名英军战俘押上武装客货轮“里斯本丸”(Lisbon Maru),两天后启航前往日本。10月1日,“里斯本丸”驶抵浙江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当作敌船发射鱼雷击中。日军当天派出舰船将受创船上的大多数日军接走,并将“里斯本丸”拖到浙江东极岛附近的浅水区。同时,日军用木板封死所有战俘舱口,以防战俘逃走。10月2日,在“里斯本丸”沉没前的最后一小时,日军仍禁止英军出舱。部分战俘强行打开船舱,跳海逃生,还遭到附近船上日军的枪击。
东极岛上百户渔民发现海上有落难人员后,立即自发驾驶几十条小渔船去救人,从上午一直到天黑,来来回回几十趟,共救起384名英军战俘,但大部分生还战俘再被日军捕获,送到日本去做苦力。只有数名战俘在渔民掩护下躲过搜捕,辗转到了重庆的英国驻华大使馆。
由于“里斯本丸”是一艘日本武装船只,被美军击沉,遇难者都是英军战俘,又沉没在中国领海,国际法规定战时被击沉的船只可被视为战争公墓(War Grave),“里斯本丸”也就成了没人关注的沉船,在东极岛附近静静躺了好几十年。除了遇难者亲属和少数历史学者,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场悲剧。
2014年,方励了解到“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便开始筹划拍摄一部纪录片。在好不容易找到沉船后,方励又想弄清与这艘船有关的人都经历了什么,他和摄制组远赴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对事件中的各方人士进行采访,搜集大量一手资料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叙事。经过八年努力,《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终于完成。
《里斯本丸沉没》大致有两条主线:一是还原“里斯本丸”从启航到遇袭,再到船只将沉时英军战俘奋力逃生,中国渔民自发援救,以及被救战俘的去向;二是用大量篇幅讲述英军战俘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事件对遇难战俘后代的影响,展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其中有一名遇难的英军战俘,在信中将照顾母亲的重任交给当时不满5岁的弟弟。他在家书中写道:“永远深爱、照顾我们的母亲。”这封家书在弟弟成年时,被母亲转交给弟弟,弟弟一直将这封信放在自己的钱包里,保存在自己最贴身的地方……
影片结尾部分,方励组织了14名“里斯本丸”遇难英军战俘子女及家属来到东极岛海域沉船现场,参加“Say Goodbye to Dad(向父亲告别)”的活动。2019年10月20日,当搭载着英军战俘后代和亲属的船只抵达“里斯本丸”沉船海域,船上大屏幕通过声呐扫测出“里斯本丸”沉船海底图像时,这些等待了77年的遇难战俘后代终于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最后位置,他们在距离亲人30公尺的海面上,洒下了无数白玫瑰花瓣,泣不成声。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对方励进行采访,让很多英国人了解到方励和这部影片。后来,陆续有380多名沉船亲历者的后代同方励摄制组取得了联系。
中国舆论普遍对《里斯本丸沉没》给出好评,认为该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不像某些二战题材的影片带有明显的民族情绪或个人情绪。
《里斯本丸沉没》9月6日上映后,登上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热门电影第一,豆瓣评分从9.2分升到9.3分。截至9月22日,该片票房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370万新元),虽然不及一些故事大片,但对一部纪录片而言,已属难能可贵。
9月18日,深圳发生一起日本籍小学生被一名凶犯刺杀的刑事案件,引发中国境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和争论。有人认为这是仇恨教育导致的恶果,应该反思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民粹倾向;也有人认为这是孤立个案,不应将其上升到民族仇恨的高度。相关话题再度引发中国舆论场的撕裂。
作为一部反战影片,《里斯本丸沉没》没有简单直白地痛斥日军的暴行与冷酷,也没有刻意夸大中国渔民救人的精神,而是让事实说话,用大量“里斯本丸”上英军战俘的照片影像,以及对战俘遗孤和相关各方的采访,包括对日本历史学者的采访,形成一块完整的历史拼图,客观展现人性的黑暗与光辉,揭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创伤。
方励说,这部影片就是想用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战争可以毁掉一切,要远离战争,珍惜和平。
这也正是《里斯本丸沉没》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该片广受好评的原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里斯本丸沉没》堪称中国电影界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