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2047年大限
香港立法会6月下旬通过《政府租契续期条例》,并在7月5日生效。首批涵盖2030年底或之前地契到期的376幅地段,全部成功续期。由于7月份是香港政界人士放假的旺季,这则新闻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表面上看,新政策只是为香港地契续期提供更精简的流程,业权人无须办理任何手续,也不用补地价,只要每年缴纳应课差饷租值3%的地租。但因地契会自动续期50年,跨越2047年,其背后含义非常深远。
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后,政治局势一直不太稳定,2014年更爆发激进的“占领中环”运动。港府提出的政改方案遭否决后,2016年香港社会开始出现2047年后“前途问题”的讨论,当年有两种激烈交锋的观点。
建制派阵营认为,港人若想在2047年后延续“一国两制”,就不能架空“一国”。港人愈表现抗拒中央,中央便愈不放心,愈难争取高度自治。激进民主派阵营则认为,要把握2047年的“二次前途问题”机会,向北京争取重新制订“新宪法”,最大限度让港人自行管理香港事务。
如今回看,第二种观点其实是变相的“隐性港独”,看法十分幼稚,不过当年吸引了不少支持者,激进的政治势力也不断炒作相关话题。
例如立法会议员姚松炎当年就不断散播“2047地契大限”议题,声称“2047年香港有一半的地契到期,谁说一定会自动续租?”又称,假如十年后问题仍未有定案,估计九龙界限街以北的物业或许没有人敢买。
原来,1898年满清政府并未把界限街以北的土地割让给英国,只是租借99年,年期到1997年6月30日。港英政府批租这些土地,只能以“二房东”的身份分租,年期到1997年6月27日。
到了1984年,距离97期限只剩13年,伦敦要求北京在“地契大限”问题上表态,以便商人放心继续在香港投资。其后,《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基本法》容许地契到期后可获不补地价最多续期至2047年,但需要每年缴纳相当于该土地应课差饷租值3%的租金。
踏入2016年,距离2047年只剩31年,激进民主派提出香港地契届满可能被中央政府没收、银行因而不借按揭,也就是提供贷款的质疑,意图引起社会恐慌。
理论上,地契到期后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土地租用者不用补地价,只需缴付应课差饷租值3%的年租,便可自动续约;二是需要补地价费用,才能续约;三是政府收回土地,不接受业主续期。
按激进民主派的说法,香港楼宇按揭一般长达30年,基于“2047不明朗因素”,2017年后银行或会拒绝批出30年的贷款。若是如此,不只是楼市,整个香港经济也会被震荡。
港府当年大派定心丸,强调政府批出土地是以卖出日期计算50年,而非从1997年计算。但由于官方未提供明确答案,加上港人不信任港府,该议题一直成为泛民阵营抗争的工具。
本土派势力直指港人在1980年代中英谈判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2047大限是港人可以改写命运的契机,而以“命运自主”号召年轻人参与政治,以推动全民参与、自决制订2047年后宪制安排,吸引不少人支持。
2014年占中运动打开了“违法达义”的潘朵拉盒子;2019年泛民阵营以反对修改《逃犯条例》为幌子,策动暴力,甚至公然鼓吹“港独”,促使北京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和就基本法23条立法。
双法的落实令香港过去几年恢复稳定,但仍未能释除社会对2047年大限的疑虑。近年不时有些声音指“基本法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香港临近2047年大限”“特区政府应该尽早向中央争取’一国两制’延续”等等。
中国政府前几年表明:“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意味着香港在2047年之后仍会实施。
然而,物业毕竟是港人最重要资产,目前有超过130万名自置物业的业主,最关心能否在2047年后顺利将租契续期,是否需要补地价。港府这次以实际行动证明,所谓“2047是大限”的说法是完全错误,释除了市民疑虑。
当然,目前港府对内对外的形象不高,日后仍有必要加强宣传这项政策,强调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及生活方式保持不变,以巩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