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网约车行业的盛夏寒冬
入夏以来,高温难耐,中国网约车司机拒开空调(冷气)的现象,引起众多乘客不满。如果乘客要开,司机就要额外收费,双方僵持不下,让这场“空调之争”最近登上热搜。
有网民还发现如此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幕:他在搭乘网约车时,室外33摄氏度高温,车内温度应该更高,司机却为驾驶座包上塑料膜,将自己和空调封在一起。除了驾驶位窗户之外,其余窗户全部打开。
显然,这名司机这么做的目的是让空调只吹向他自己,不让乘客一起享受清凉舒适的乘车环境,为的是节省油费。
这名司机的行为可以说是相对极端,中国多数司机大概没有这等闲工夫,他们干脆自己也不要吹空调,原因是——“开不起”。
开空调每天油费至少增20元
网约车司机们算了一笔账:开空调每天至少增加20元(人民币,下同,3.71新元)的油钱,一个月就要600元。如果车的排量大,一个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关键是,开空调产生的油耗费用,全部由司机们自己承担,对收入产生不小的影响。
《工人日报》联合重庆市总工会工匠学院进行的空调油耗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开空调汽车油耗会越来越大。在20摄氏度环境中开空调,油耗会增加10%至20%,而在40摄氏度环境中开空调,油耗会增加30%以上。
因此,多数司机为了保障收入,宁愿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忍受酷热天气,也选择不开空调。重庆一名网约车司机直言,常被平台派单特惠快车,“一单五公里的单子就标价11元,如果还要开空调,那几乎等于白跑一趟了”。
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即便搭的是特惠快车,司机为他们提供凉爽的乘车环境,应是基本的服务配置。这就像食客到餐馆吃饭一样,餐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桌椅和餐具,应是基本的餐饮服务内容,餐馆不应收取额外的桌椅费或餐具费。
事实上,司机与乘客之间的“空调之争”并非新的话题,几年前也曾出现过,说明司机们对经济成本的考量与乘客们对基本服务的要求,至今仍然无法取得平衡。反之,一方经济利益与另一方个人权益的矛盾,如今显得更加尖锐,而背后的原因离不开越来越极端的高温天气,以及不断上涨的油价和生活费。
网约车越来越臭
除了开不开空调的争议,网约车越来越臭的趋势,同样登上热搜引起热议。
新浪新闻《图数室》栏目今年5月以“网约车”“臭”为关键词,对近1900条微博讨论做了筛选统计,结果发现网民的吐槽集中体现在:车内臭到使人晕车、打车就像进司机被窝、打到臭车频率高,急需平台接入整治等问题。
不少网民申诉,网约车内肆意弥漫的异味让人叫苦不迭,尤其是门窗紧闭,需要空调取暖的冬天,哪怕在冷风中的意识有多么清醒,一进网约车里就立刻被熏得头晕脑胀。若是重视性价比而选择拼车,还要面临同行人员们各种味道的穿插交织的“危险”,叫人苦不堪言,抱怨是“花钱受罪”。
平台滴滴进行的一项关于“网约车10大不文明行为”的投票,结果显示,近三成用户认为网约车司机不文明行为问题里最多的就是车内环境,其中车内异味问题,以16.2%的占比高居榜首。
车内的臭源自哪里?《广州日报》一篇评论总结说,一方面是因为司机不注重车况卫生。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网约车司机注册量已经突破650万,从业者的大量涌入,意味着网约车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司机为了赚钱,几乎在车内解决吃、喝、睡。如果不注意通风换气,味道必然难闻。
绝大多数都是专职开网约车的男性,为了省下房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不租房,就干脆住在车上。
另一方面,臭味也与目前管理法规的缺位有一定关系。现有的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更多着重于对营运车辆和人员相关资质的规范,对车况卫生以及驾驶员仪容仪表方面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要求。
现在炎炎夏日,打车如同蒸桑拿,如果车内原本就臭味重,可以想象旅程会是怎样的体验。虽然开不开空调表面上是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利益之争,但不开空调,影响的不只是乘客们的出行体验,司机们其实也在同个环境中为生计辛苦奔波。
平台抽成不透明
专家普遍认为,网约车司机不愿或不能保证基本服务,问题的背后是平台抽成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分析,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达到25%甚至更高,而每一单的抽成比例、计算方式却是一笔糊涂账,倒逼司机不开空调以节省费用。
莫远明指出,当运价水平不断逼近司机的运营成本时,网约车司机原本该给予乘客的服务自然无法保证。
他说,低运价正在剥夺乘客的空调使用权以及服务体验;只有将运价水平设定合理,才能让整洁舒适的网约车再次回归。
事实上,乘客体验下降、司机压力增加,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约车行业今非昔比的现实。
官方2016年发布推进网约车行业发展的政策之后,多个平台同时上线,“烧钱”迅速扩张,打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格局,提升消费者的打车体验,降低乘客的出行成本,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当年网约车行业就曾被视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之一。
不过,自去年以来,市场逐渐饱和,随之而来的是日均单均收入降低、等单司机和乘客之间僧多粥少严重倒挂、工作时间大幅拉长……
以广州为例,《每日经济新闻》7月7日报道,当地网约车司机日均营收从343.34元降至311.63元。这意味着一些网约车司机即便是“整月无休”,在未扣除用车成本的情况下月收入也不超一万元。
根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每月发布的《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广州报备网约车数量从9万7400辆增至12万1200辆,注册驾驶员从12万9100增至13万8500。与此同时,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则从14.21单下降至12.22单。
市场接近饱和 各地发布风险预警
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多地接连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例如长沙、三亚、深圳、济南、东莞、温州等城市去年5月警告,当地网约车接单量正在下降,市场运力已接近饱和,提醒民众“理性做出从业选择”。
今年以来,景德镇、苏州、重庆、莆田、商丘等城市也发布类似预警,公开提醒人们慎入网约车行业,因为网约车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约车市场饱和反映出中国就业市场乃至经济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人在没有太多就业机会的现实下,选择门槛相对低许多的网约车行业。平台当前的运营模式,却无法保障司机权益,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如此一来,乘客门在这个盛夏预计还得继续忍受又热又臭的乘车环境,而这无疑会加剧用户的流失,长此以往恐将让网约车行业陷入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