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当“周海媚独居之困”照进现实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2-14 22:11
下午察:当“周海媚独居之困”照进现实

被称为“最美周芷若”的港星周海媚香消玉殒。在微博疯传了一天她逝世的消息后,其工作室星期二(12月12日)晚证实:“海媚姐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11日离开了我们。”

年仅57岁的周海媚突然病逝,引发不少网民的唏嘘和感慨,她曾出演的经典人物造型和片段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

在梳理了周海媚30多年的演艺生涯后,媒体开始聚焦周海媚病逝的原因,“血小板低”“红斑狼疮”等医学词汇成为热搜词,随后舆论延伸到周海媚的生活方式——独居,“周海媚的独居之困”也成为热门话题。

多家中国媒体对周海媚的突然离世表达惋惜,同时也在标题或文章中强调其“一生未婚未育”,并回忆周海媚近几年接受采访时曝光的独居生活。

在这些采访中,周海媚对自己的独居生活相当满意,她表示自己“已经达到了想要的生活”,而且不讳言“不结婚,也活得很快活,也活得很高兴”。

周海媚多次在采访中称自己并不想结婚。(互联网)

周海媚也多次明确表示:“不一定要找个男人在身边,碍手碍脚”,“我不觉得结婚会有多好……我不喜欢给人管着的”。

周海媚在采访中坦言,不愿婚姻成为束缚。(视频截取)

尽管如此,媒体仍将周海媚的病逝与独居的生活方式联系到一起,暗示如果不是无后独居,周海媚猝然离世的悲剧原本可能避免。

“周海媚的独居之困”星期四(12月14日)爬上了微博热搜,却遭到了网民一边倒的谴责和批评。

不少网民认为,这是“拿独居威胁论来诱导单身主义者结婚”,是“消费逝者”,“吃人血馒头”,“利用名人去世变相催婚”。

还有网民反驳问:“结婚就能保命吗?是没见过女人被家暴、被丈夫传染性病、被丈夫推下悬崖吗?”

也有网民举出反例论证:别什么都扯独居,不独居就不会死吗?“我有个亲戚生了四个小孩,她临死前是在老人院失去呼吸没人发现的。”

中国独居现状

中国网民对这一话题的强烈反弹,也凸显出中国近两年的独居趋势。

中国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一人户”达1.25亿,占总户数的25.40%。相较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8.30%)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3.98%)的结果,中国独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房地产研究机构贝壳研究院同年发布的《新独居时代报告》初步预测,到2030年,中国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1.5亿至2亿人,独居率或将超30%。

官方调查还显示,除了独居老人比例上升外,20至49岁的城市独居青年比例也明显上升。调查指出,这些多集中在一线以及重点二线城市的青年正在构建“新独居时代”。

“独居青年”“空巢青年”相关话题和视频在社交平台颇受关注。2021年,抖音话题“独居日记”获得52亿次的播放量,“一人食记”获得42亿次的播放量。

但是对于独居青年的生活状态,中国舆论却有比较消极的刻板印象,甚至贴上“孤僻”“矛盾”“心理问题”的负面标签。

比如,网上通常用“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来概括独居者的生活画面。

中国官媒新华社主办的期刊《半月谈》2021年也以大篇幅报道独居青年面临的问题。文章说,身处大城市的“空巢青年”因社交关系单薄且平时工作忙,或被动或主动地陷入无社交圈、无归属感、无交往动力、无长远规划的“四无”境地,心理则处于一边享受孤独,一边又渴望陪伴的矛盾状态中。

但在豆瓣组上发布的“独居生活指南”话题下,不少青年分享了自己的独居生活,包括美食、健身、阅读等爱好,这些图文记录让独居青年们看上去并不像报道描述的那般萎靡,而是自我、自律也自信的阳光青年。

一网民在豆瓣小组“独居生活指南”话题下秀出独居生活。(豆瓣小组)

同时,独居青年也催生了“独居经济”,中国不少商家都打出“一人份”招牌,“一人份”火锅、“一个人”旅游等吸引更多的独居青年。中国国内市场小家电的兴起也和独居现象有关。

解决独居问题先解决独居者?

中国人口去年出现负增长,为60年来首次。官方对生育率持续走低感到焦虑,各地政府过去几年绞尽脑汁想出的催婚催生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却收效甚微。

中国智库育娲人口研究星期一(12月11日)发布专家团队署名文章称,当前中国经济,孩子是最好的投资,并强调“生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在这个节骨眼上,强调个人自由主义的独居群体却在不断壮大,中国官方显然是不乐见的,因此也可能纵容舆论蹭明星热点,在这一话题上进一步发挥。

但正如一个网民在“周海媚的独居之困”下留言的那样:把周海媚之死和独居捆绑在一起,既是对周海媚的不尊重,也是对独居者的不尊重。

还有网民指出,如果独居养老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风险,那么应该是解决独居问题,而不是解决独居者。

另一种选择?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10月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独居老人的占比上升是必然趋势。政府和社会要推动适老化改造、老年友好环境社会的建设,帮助独居老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中国短视频新媒体“一条”上星期五(12月8日)发布了一条有关“100年前的女性共居实践”的视频,引发了网民讨论。

视频介绍了百年前广东地区的自梳女(终身不婚的女性)为了互相照顾和养老送终,集资购买房屋、共同生活的情况。

这条介绍有关自梳女的视频引发网民讨论。(视频截取)

有网民留言说,“谢谢互联网让我看到这些可能”。

事实上,中国现代女性也在探索这种“共居模式”。今年8月,47名女性聚在贵州某栋山林别墅里,开展了一项为期1个月的“贵州侗寨共居实验”。

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作家上野千鹤子近年积极为晚年独居生活方式正名,并大力提倡居家养老模式与“护理去家庭化”。

据她观察,在人口严重老龄化的日本,人们对老年独居者的偏见已经消失,社会普遍认可“独居或与子女分居,对老年人更好”。

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中国官方对生育大计的操心也可以理解,但用舆论妖魔化独居者和不婚主义,却并非上策,对今天中国年轻一代也不奏效,不如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实操层面:如何制定医疗保障、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临终关怀机制的建立等。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