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学校生源不足引发倒闭潮 经济下行压力是主因之一
随着招生人数持续下降,深圳、珠海等地中国国际学校相继传出倒闭消息。受访业界人士指出,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引发倒闭潮的原因之一,越来越多中国家庭因荷包缩水,昂贵的国际教育已是他们难以承担的选项。
有家长过去一个月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位于深圳南山区的新加坡茵维特(Invictus International School,简称茵维特)幼儿公学已在7月初停止办学。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不少家长措手不及,因为校方从发出通知到停办仅相隔四天,而该校在6月下旬才刚发布了秋季招生通知。
总部设在新加坡的茵维特,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国际学校。该校自2020年在深圳落成,在南山和龙华两个校区分别开设幼儿园和小学至高中学部,后者已在2022年已停运。
茵维特至今未正式公布深圳校区停运的消息。记者日前走访茵维特在深圳的两个校区,其中位于龙华的校区已被征用,现为一处国防军事基地;南山区的幼儿园校园也空无一人,大门深锁,校外的部分招牌已被取下。茵维特官网至今已撤下有关在深圳办学的信息。校方也未回应记者询问请求。
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深圳这两年倒闭的国际学校有至少八所,包括在中国有20多年历史,源于英国德威公学旗下的国际学校“深圳德威书院”。
除了深圳,新加坡另一家学府伊顿国际教育集团(EtonHouse)位于珠海高新区的国际幼儿园,也在今年7月31日停止运营。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指出,珠海高新区校区停办的原因,包括学校的租约已到期以及招生人数和学前教育需求下降。
发言人说:“这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我们决定不再为到期的租约续约,这是我们在该地区战略整合的一部分。我们在中国的发展决心未受影响,将继续在这一重要市场寻找机会和发展业务。”
在中国,所谓“国际学校”泛指开办国际课程的学府,包括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民办双语学校。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主要希望为子女规划一条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途径,为将来到外国留学铺路。
跨国企业外派人员子女未返 中国人消费信心受经济打击
针对国际学校频频倒闭,受访业界人士指出,除了中国出生人口急速下降、生源不足对招生带来的冲击,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也对该行业造成间接的影响。
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ISS(International School Service)全球教育服务组织亚太地区副主席史密斯(Greg Smith)受访时指出,尽管中国今年初已开放疫情管控,但由于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许多跨国企业的外派人员至今尚未返回中国,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名额也一直没有被补上。
也是中国澳大利亚商会—华南会长的史密斯说:“外籍学生占国际学校生源不小的比例,但他们的缺席使招生大幅下降。我估计,像上海这样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一些学校目前的外籍学生占比可能只有约20%。”
大湾区国际学校咨询公司三只小象副总经理康怡军受访时认为,中国人近年来消费信心不足,也是导致国际学校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
她解释,除了纯外籍人员的国际学校,中国大部分民办双语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中国学生,而目前低迷的经济局势使许多家长手头变紧,对孩子的教育消费变得更谨慎。
她说,“国际学校的学费很贵,有的每年高达30万元(人民币,下同,5万6000新元)。现在很多家长都没什么钱了,更倾向于选择免费的公办教育,或者学费较便宜的普通民办学校。”
史密斯也指出,对于在籍的国际学校学生,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让孩子完全退出国际教育的轨道,前功尽弃。但迫于经济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孩子转到较低等级、收费较便宜的国际学校。
他也说,中国国际学校的费用在全球范围内比其他国家贵25%,因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中产家庭把孩子送到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学校,使中国本土的入学率下降。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史密斯认为,国际学校近两年的倒闭潮,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国际教育无序扩张,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他解释,国际教育当时是投资者的香饽饽,大量热钱涌入,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这一现象在2020年疫情暴发,以及官方加强监管后受到遏制。
他说:“监管对国际教育长期发展的益处,毋庸置疑。但如果一些学校在成立时相信该行业将一直顺风顺水;当变化突然发生时,学校的投资者就不得不做出抉择。对一些学校而言,唯一的明智选择是及时止损。”
康怡军认为,国际学校这几年的整顿,实际上是一个筛选和淘汰过程。“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自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难逃倒闭的厄运。剩下来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