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官方澄清“水稻上山”非开山造田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6-25 11:10

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提出的“水稻上山”想法引发部分网民批评,中国官方解释,“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并称“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

《农民日报》星期五(6月23日)在微信公号发布对中国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的专访。

面对《农民日报》记者提问很多人不理解朱有勇的“水稻上山”想法,并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的问题,不具名的负责人回应说,“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

负责人强调,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针对有网民质疑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负责人在访问中回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

负责人说,中国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负责人称,中国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负责人说:“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还有农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也与在山上种水稻无关。在汛期农田被冲毁往年也有,我们每年都对农业防汛排涝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受灾地区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能抢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季是一季。”

负责人最后说,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网民所谓的“退林还耕”。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