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就业景气低迷 中国年轻人减少消费省钱成新风潮
特稿
中国近两年来刮起省钱风潮,“省钱攻略”“攒钱大法”“消费降级”“极简主义”,各式各样和省钱相关的内容过去两年多来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取代流行一时的炫富贴文,成为网上最吸睛的内容。
中国网络上出现这样一个段子:10年前,如果有人指着自己的鞋说:“3000元(人民币,同下,约600新元)国外代购的”,他会成为全校最靓的崽;如今想获得同样的地位,这句话就得改成:“30元钱淘的,好穿耐用不磨脚”。
中国近两年来刮起省钱风潮,“省钱攻略”“攒钱大法”“消费降级”“极简主义”,各式各样和省钱相关的内容过去两年多来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取代流行一时的炫富贴文,成为网上最吸睛的内容。“人间清醒,搞钱要紧”,成为网络贴图金句,甚至被印到T恤上,成为年轻人穿在身上的座右铭。
豆瓣上也相继冒出多个反消费主义小组,一个名为“不要买 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小组,2020年底成立以来,已吸引超过30万名成员加入。类似的小组还包括,“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不消费获得快乐”“低消费研究所”“消费主义有效抵抗”,大部分在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后成立。
这些群组有一个明确的功能,让网民在消费前到群里寻求意见,请其他网民帮助他打消消费的念头。
这些轻松诙谐的网络内容,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年轻人金钱观念深刻的变化;在疫情长期笼罩、经济和就业情况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轻人对消费更加谨慎,存钱的意识显著提高。
减少购物多下厨 疫情改变消费习惯
28岁的外企行政员李玥在疫情前几乎每周都和朋友聚餐逛街,一次聚会就能花上至少500元,平时看到网上推荐的新化妆品也会毫不犹豫地下单。但她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回想疫情后消费习惯的改变才发现,自己最后一次买化妆品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
李玥在疫情后收入并未受冲击,但整体紧张的社会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消费决定。疫情前,化妆品和服装是她日常最大笔的花费,每个月可以达到大约1000元至2000元,她一天三餐一般也在外解决,一天下来餐费达到近100元。
在疫情后,她不再为了赶流行而购买新的化妆品和衣服,每天也开始至少一餐在家自己做饭。一个月下来,可以省下大约2000元。
两调查显示 年轻人存钱金额提高
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余额宝90后攒钱报告》显示,单在2020年上半年,90后(指1990年代出生的人)人均存钱金额比2019年同期骤增近四成。
富达国际与蚂蚁财富共同发布的《2021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也发现,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每月储蓄占收入比率从2020年的20%升至去年的25%,每月储蓄金额平均达1624元。这两个数字是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李玥原本是因为封控、居家办公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开始省钱。但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她发现从前生活中有许多不必要的开销;更重要的是,伴随疫情而来的不确定性,令她意识到存钱的重要。省钱逐渐成为一种主动并且有意识的选择,也成为年轻打工族之间的共同话题。
她说:“以前和朋友聊天讨论的都是服装和最新的潮流,现在聊的是疫情、就业、如何省钱……最近看到一些裁员的消息、整体市场岗位变少、竞争压力更大、可能以后跳槽薪水涨幅也不会很大,所以我多少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比较担忧。”
中国经济挑战严峻 青年群体最受冲击
中国经济今年面对严峻挑战,青年群体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16岁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仍维持在18.7%的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也总体疲软,一度在4月跌至11.1%的负增长,8月才回升至同比增长5.4%。
不少分析认为,中国民众失去消费活力,很可能拖慢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随着疫情迈入第三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能已经永久改变,即便在官方放宽疫情防控措施后,外界原本预计的大规模报复性消费实现的概率越来越渺茫。
李玥坦言,她和身边的朋友并非不再向往奢侈的生活,而是因为目前的现实条件而压抑了这种渴望。她认为,一旦生活恢复正常,她的消费习惯可能会稍微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但疫情让她见证了生活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安感预计不会完全消退,也将影响她往后的消费决定。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分析,目前的省钱风潮,是一种在疫情时代下的自我解嘲和减压,这种行为已经是一种时代特征,不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谭刚强指出,青年应该是时尚追逐者,是最愿意消费的群体。他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可能令整体经济陷入恶性循环。青年收入下降、消费观念改变,令整体经济活跃不起来、更多的企业难以为续,进一步影响青年群体的收入;这个影响将是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