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复旦留美流浪博士的美国梦


 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  更新时间:2024-01-09 22:10
下午察:复旦留美流浪博士的美国梦

复旦少年班的物理神童、华尔街的博士后精英,一度坐拥百万美元年薪,最终却流浪街头。这段反差极大的故事在刚过去的周末引起不小关注。

从天才神童到流浪博士

这段故事源于一名在美华人博主上周上传的多段视频。这名博主讲述自己在美国纽约街头上发现一名头发杂乱、衣衫褴褛、牙齿脱落的流浪汉,躺在脏兮兮的破被子里避寒,加上他是黑头发黄皮肤,因此上前搭话。

这名流浪汉被博主发现时,头发杂乱、衣衫褴褛,躺在脏兮兮的被子里在纽约的大街上避寒。(互联网)

在得知对方很久没有吃饭后,博主请他吃了一份中餐。用餐时,流浪汉向博主讲述自己的流浪故事。与他邋遢打扮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这名流浪汉以流畅的口条讲述自身经历,而且还拥有令人称羡的履历。

这名流浪汉姓孙,江苏江阴人,今年54岁,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在纽约街头流浪。

这名流浪汉说,他在美国待了30多年,但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流浪中度过。(视频截屏)

他自称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并在美国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还做了一两年的博士后。他毕业后进入华尔街从事一两年软件开发工作,月薪高达13万美元(约17万新元)。

不久后,他就获得美国绿卡,后来加入美国国籍。

1990年代,风华正茂的他与一名中国女子相遇,相爱后缔结良缘,但没想到这名女子在取得绿卡后就和他离婚,深受打击的他罹患抑郁症,人生由此走下坡路。

流浪汉说,他患上抑郁症后曾选择住院治疗,但精神状态不仅没有好转,还出现幻听和幻觉,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幻想。“我被孤独幻想迷糊住了,我现在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啊,(脑子里充满了)幻觉、幻想。”

2007年起,他开始了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生活,靠乞讨和捡别人丢弃的食物为生,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6年。

这段视频发出后引起巨大反响,视频中的流浪汉被以前的同学和熟人认出,关于他的更多信息也逐渐被挖出。

生活打击还是自我堕落?

这名流浪汉名为孙卫东,自幼成绩优异,年仅16岁就以江阴市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随后还被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选中以全额奖学金公派到美国深造,一路读到博士后。

有媒体根据谷歌资料梳理出,仅1992年到1999年间,孙卫东共发表32篇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还是发表在期刊杂志《物理评论》上。这个杂志被认为是世界上刊载获得诺奖物理学论文最多的期刊。

图为据称是孙卫东在美国期间发布的论文列表截图。(互联网)

不过,对于孙卫东随后如何沦落至此,从网络流传的一些爆料消息来看,似乎并非他自称的那般无辜。

有消息称,孙卫东在进入华尔街后就沉迷赌博,每周都要坐飞机去赌城拉斯维加斯“一掷千金”,最后输得倾家荡产,精神也受到极大刺激,患上抑郁症。倍感失望的妻子才带着孩子离开他,而非孙卫东所说的“为了拿到绿卡”。

还有爆料者称,孙卫东之所以多年来从未回到中国,而选择流浪于纽约街头,是因为奖学金规定孙卫东须在毕业后就回国工作,但他不仅没有守约,还加入美国国籍,让家人受到牵连。

不过,孙卫东一位亲戚1月5日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称,网上有关孙卫东的很多信息都是“不实之词”。

网络消息真真假假,这位流浪博士究竟是受到生活打击,还是自我堕落至这般下场,外界无从得知。不过,他高开低走的人生经历仍然引起不少网民唏嘘。

在复旦校友会和在纽约的校友、同乡等帮助下,孙卫东目前已搬进临时住处,并换上新衣剪了头发。孙卫东星期天(1月7日)还在视频中感谢关注和帮助他的人们。

孙卫东星期天在采访视频首发者“王探长在纽约”上传的视频中出镜感谢关注和帮助他的人们。视频中的他已换上新衣剪了头发。(互联网)

惋惜声与愤慨声

舆论主流的唏嘘声中,有怜悯和惋惜,也有不解和愤慨。

有网民说,如果孙卫东2000年以这样的学术履历回国,可直接在国内任何一所顶尖高校担任教授,也足以成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惜时运不济造化弄人,让人扼腕叹息”。

还有网民写道:“天才陨落,不胜唏嘘。中华学子,理应优先报效国家。如果回到祖国的港湾,可能不至于沦落到这等地步。”

对于是否应该资助孙卫东回到中国,网民意见分歧。有人主张应该伸出援手,接他回国,让他在专业上发挥余热。

有不少网民则批评孙卫东是个“叛徒”“汉奸”,国家当年公费资助他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不回国报效,还入了美国籍。“结果你看,现在混成这个熊样了吧,想回来?没门!美国人不养懒汉,凭什么让我们养!”

但本人究竟想不想回国,孙卫东可能自己都还没想清楚,一会儿说“祖国培养了我,我学成却没有回去,愧对祖国,没脸回去”;一会儿又说“家中有老母健在,身体不好,回去怕老人见了伤心”。

美国梦破灭?

从昔日的留洋博士成了今朝的遛街浪人,孙卫东的人生故事,不仅打破了中国民众对于高学历、高净值人士生活的想象,也颠覆了他们对“美国梦”的期待。

在多数中国民众的眼里,学历具有功利性价值。考取更高的学历,就意味着要爬向更高的社会阶级,孙卫东的故事无疑颠覆了他们的想象。

孙卫东前往美国留学的1980年代,正好是中国民众赴美求学、追求“美国梦”的热潮。当时中美经济、教育发展的落差,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催生出一大票中国留学生选择赴美求学的需求。

但随着中国经济崛起、民族信心高涨,加上中美竞争加剧等国际局势演变,赴美留学的光环已逐渐在中国民众的心中褪去。

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获得美国F1学生签证数量的中国学生人数从36万8800骤降至26万2992,大减近29%。

在中美竞争关系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留美学生从2020年起开始下滑。(互联网)

原先不少留学生期待他们在美国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开拓向上流动的机会。可如今在他们的眼中,赴美留学不再是一个具吸引力的选项。孙卫东的故事,只不过是为这一想法再增添一套说辞罢了。

孙卫东的经历终究只是极少数个案,但它不符合中国民众对高学历人士的想象,也与幸存者偏差操作下的“美国梦”论述格格不入,因此成了媒体消费的对象。

尤其在中美对立、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官媒和舆论的炒作更有了一层政治化的意味。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星期一(1月8日)刊载一篇署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悦的文章,抨击美国社会将穷人、贫困等同个人能力低下,甚至等同于犯罪。“当世界各国忙着‘消除贫困’时,美国忙着‘消灭穷人’。”

但颇为讽刺的是,《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更早前的社媒贴文则说:“(中国)国家决不会花纳税人的钱去管他(孙卫东)这个美国人的,凭什么呀。”

胡锡进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中国网民的支持。诚然,即便孙卫东生于中国,但他取得美国国籍后,就难以指望中国会出手援助一位陷入困境的美国人,但他的失败经历依然是中国媒体一个很好的素材。

只不过,媒体的消费恐怕无法、也不会帮助孙卫东扭转当前的困境。待舆论热度淡去,孙卫东大概率还得继续过回流浪人生。这是媒体运作下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美国梦”一体两面的本质。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