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社会对“双11”又爱又恨
三年漫长的冠病疫情期间,许多香港人习惯了网上购物。疫情过后,网购潮流在香港社会仍然方兴未艾;以我居住的屋苑(住宅区)为例,附近商场这几年明显多了许多提货点,有如雨后春笋冒起。
踏入11月,我发现一些提货点的人流突然增加了很多,高峰时期甚至人潮如水,不断有邻近居民前来拿货,大排长龙。店内则摆满了数以百件待领取的包裹,场面蔚为奇观。
今年11月份未到,中国的“双11”购物节已提前在10月中旬开始,成为有史以来最早启动的一次。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过去一个月,纷纷在香港电视台和港铁刊登广告,宣传各种各样的优;例如淘宝买满300元人民币(60新元)减50元。
众多电商首次推出“免运费”,最令港人心动。以前大陆网购货品运到香港,香港段需收运费,部分货品的最终价钱和香港同类商品相差不大。今年淘宝、拼多多等皆不约而同地宣布香港段包邮,即货品可以免费送到香港的提货点,变相令价钱便宜了一大截。
几年前在香港退货很困难,今年一些电商提供本地退货服务,港人只要将商品送到香港指定地点,就能直接处理退款。淘宝货品价钱比大部分香港本地零售货品便宜,货物有问题又可以退货,许多不用网购的港人过去半个月也开始热衷网购。
有朋友分享他最近的网购经历,指以前大陆商品运到香港的快递费很贵,自己只能选择将商品送到距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再找时间跨境统一取回,一来一回相当麻烦。他早前得知免运费后,第一时间下单体验,仅四天就收到了所购买的货品。当谈到免运费服务,他连声说: “很方便,感觉很好!”
跨境网购在港已持续多年,为何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网购平台纷纷选择在今年“双11”加码推出相关活动,抢攻香港市场呢?
有港媒引述业内人士和学者认为,经过多年薰陶,香港用户已经建立对跨境网购的信心。“双11”正是加深消费者对品牌认知、提高用户黏度、抢占市场份额的绝佳时机。总体上,网购只占香港零售业销货价值的7%至10%。对比大陆的47%,香港电商市场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今年“双11”购物节在上周一徐徐落幕,香港消费者参与程度可谓空前,反映大陆电商这个部署正确。以京东为例,香港地区这段时间的订单量翻倍增长,逾2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令东京大赚特赚。
对香港基层老百姓来说,今年“双11”让他们体验了什么是便宜货品;可对香港商家而言,却是一股巨大压力。面对大陆电商南下抢客,香港各大超市、零售商以至商场,过去一个月争先推出“双11”优惠应战。除了大部分产品大减价,顾客买满指定金额再送礼品或折上折,以刺激港人在本地消费意慾。
然而,大陆网购平台销售的商品,整体性价比香港高很多,香港商家和大陆“斗平”(价格战)并没有优势。资料显示,香港零售市道已持续低迷一年,今年9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更连跌七个月。许多港人趁最近“双11”购买了大半年的货品,香港业界皆对今年底圣诞长假的形势不乐观。本身经营服装店的立法会议员田北辰,日前就直指香港零售业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冰河期”。
更甚的是,零售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本地零售业不济,很快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拥有不少商场生意的地产发展商业务遭到冲击。结果是:消费者固然短期内省了钱,可是商界盈利大跌,以后的日子会更难过,早晚会出现业务收缩,打工仔的收入也会减少甚至失业。
不可否认,大陆网购平台与香港实体零售是不对称的竞争,若政府不介入,香港业界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信报》日前就引述地产商私下抱怨,北上消费及淘宝等网购平台对本地消费影响愈来愈大,商场很难做,认为港府应想办法保护本地零售业,又献计开征“跨境网购税”,以阻止大陆跨境电商抢生意。
但这一政策不具备可操作性。大部分港人已习惯网购大陆货品,突然向他们征税,只会引起民意强烈反弹。而且开征跨境网购税也不利香港与大陆融合,有违国家政策。
既然港府无法阻止港人网购大陆货品的风气,可以预见香港零售业未来必然会有一轮痛苦的转型期。唯今之计,港府只能加大力度支持开拓电商市场,鼓励中小型企业尽快转型升级。香港零售商也有必要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和更佳的服务体验,吸引港人留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