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的环保风暴
香港政府上个月没有悬念顺利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为近年维护国家安全“不设防”的工作划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之后就开始集中精力拼经济谋发展。然而,官方过去一个月多次面临环保议题风暴的冲击,揭示未来施政工作并不容易做。
首先是在香港社会讨论了20年的垃圾征费,原本要在今年4月1日实施,惟公众反对声音太大,港府在日期逼近前夕突然宣布推迟到8月1日执行,期间会先在多幢大厦试行。日前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又改口,声言不急于下定论会否如期在8月1日实施。看来官方很大概率打退堂鼓,搁置有关计划。
为什么港府要押后甚至是取消垃圾征费计划呢?官方的解释是大部分市民认为垃圾征费的做法扰民,只有少数人认同减废。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港府此举是顺应民意之举,但客观上却予人轻率的感觉,令官方的威信受挫。
岂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垃圾征费延至8月推行之际,港府另一项环保重大政策又在周一(4月22日)实施,这就是港人俗称“走塑令”的“管制即弃塑胶产品”法例。根据该项政策,香港商户由周一起不可以再向顾客提供或销售即弃发泡胶餐具、饮管、胶刀、胶叉等;餐厅也要改用环保物料,不能向顾客提供即弃胶杯和即弃塑胶食物容器。
酒店方面,一些洗漱梳妆用品如胶柄牙刷、塑胶包装牙膏、胶樽装水、塑胶容器的身体清洁用品等,在新法例下也被禁止免费派发,只准作销售用途。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2022年公布的《都市固体废物报告》数字显示,港人日常生活产生的塑胶垃圾量惊人,人均每年丢弃约1940件胶餐具,全港每年弃置146亿件胶刀叉。港府为了响应环保实行塑胶管制措施本来无可厚非,大部分港人也支持,认同这项环保政策有必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和饮食业界却未准备好“走塑”。
比方说,港府多次表示不愁没有替代品,市面上早有饭盒、竹叉、木匙、纸饮筒等等。不过有餐厅反映近年饮食业已有不少经营压力,担心转型后的成本会上升。以饮管为例,胶与纸饮管价钱相差近10倍,反映新政策会加重饮食行业的营运负担。
事实上,有连锁餐饮集团在“走塑令”实施前夕已经宣布,旗下全线品牌逾380家分店将转用非塑胶外卖餐具,每份额外收费一元港币。有业界人士指出,环保餐具成本一般比较贵,相关成本最终只会转嫁到食客身上,令早已疲弱的香港饮食业雪上加霜。
更甚的是,部分环保餐具的效用也令人怀疑。早前有报道及网上评论就指出,若环保餐具长时间被热汤浸泡,很容易变软、不能使用。就如纸饮管在饮料浸久后,纸质也会变软,很难吸到饮料。
星期一是“走塑令”实施的第一天,综合当地媒体的报道,大部分港人都说支持“走塑”,日后会减少外卖,改为堂食。但许多人都坦言暂时未能适应新措施。有市民说平日不方便携带可重用餐具,为了避免清洗,会选择即弃餐具,形容“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部分人则说就算自备餐具,公司也未必会提供清洗餐具的地方,日后要慢慢改变习惯。
不过,港府吸收了早前垃圾征费风波的教训,近来做出了不少努力。例如环保署署长徐浩光频频到地区,去不同大型连锁餐饮集团的分店视察,与餐厅负责人和前线员工倾谈,了解业界就新法例实施的准备情况,包括替代餐具供应情况,以及顾客反应等。
环保署日前也公布措施的适应期安排,强调在首六个月的适应期内,将聚焦于教育、引导、协助业界适应新规则,提供替代品资讯。将来遇到违规现象,不会立即执法,而是以劝喻为主。从周一社会对“走塑令”的反应来看,港人虽然有些不习惯,但反应大致平静,有关政策应可顺利落实,这起风暴应该可以平稳度过。
无论如何,近来的两起环保风暴对未来港府施政有很大启示。“走塑令”没有像垃圾征费般未推出便引发一片混乱而需要押后,反映日后香港要更有效推动环保政策,应该采取分阶段落实,以及做好宣传配套,让业界有时间适应接受。
进一步说,香港在2019年后重塑政治格局,面临的考验前所未有,如何推动改革再创经济新高峰,成为港府的当务之急。官方希望以高效行动尽快取得成效,但欲速则不达,在推动相关政策时仍须循序渐进,切勿抱着一步到位的心态,否则很容易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