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花式催婚催育又来了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11-05 22:11
下午察:花式催婚催育又来了

女性35岁前结婚给1500元(人民币,下同,279新元)、基层部门频繁致电女居民催生、卫健委发文驳斥“一孕傻三年”说法……千奇百怪的催婚催育操作再次在中国各地出现。

在生育率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务院办公厅10月28日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等四方面13项措施,希望通过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民众生育意愿。

通知发出后,不少地方积极推出措施催婚催育,但其中不乏惹来吐槽的花式操作。

花式催婚催育引发反弹

山西省吕梁市10月31日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给予在当地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35岁以下的夫妻1500元结婚奖励。此外,在当地生育一、二、三孩的家庭可分别获得2000元、5000元、8000元生育补贴。

生孩给钱是各地普遍的催生方式,结婚给钱的先例确实相对较少。但网民更关注的,是1500元“要怎样改变年轻人对结婚的态度”,且“35岁以上的就不是人了?”

有网民更调侃:“为了1500元结婚后再离婚,岂不是更划算?”甚至有人列出用这一规定躺赚几百元的步骤清单:“第一天找个人协议领证,一人分750元;第二天离婚,除去路费、制证费,还赚了几百元。”

但有舆论认为,1500元补贴只是象征性意义,用意是营造“让想结婚的敢于结,让想生孩子的敢于生”的社会氛围。

为了防止真有人利用规则“薅羊毛”,吕梁民政局工作人员11月1日还出面解释道,这项措施有限定条件,即夫妻双方必须是第一次结婚,并提醒别为了领1500元而草率结婚离婚。

想必不会真有人为了赚几百元特地找个人结了婚又离婚,所谓“步骤清单”更多还是网民对这项规定的荒谬性和有效性的嘲讽。

引发吐槽的不只是地方补贴措施,国家部门的文宣策略也处处碰壁。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旗下公众号“健康中国”10月30日发表题为《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的科普文章,提到孕妇怀孕时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女性脑部结构发生改变,使大脑能量更充沛,会使女性变得更聪明。

文章还说,“孕傻”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女性在孕期和产后感觉自己记忆力下降,多半是因为新生命的到来导致女性出现焦虑、紧张。

上述论点显然是对“一孕傻三年”说法的反驳,但舆论普遍不认同。

不少网民调侃道:“对对对,生10个孩子直接变成爱因斯坦”“能不能做个研究证明男性带娃、做家务有助于延长寿命和提升男性魅力?”“生孩子才发现家庭、老公是什么玩意儿,算不算变聪明了?”

曾是妇产科医生的女性健康博主“六层楼”则指出,目前尚没有研究能证明怀孕会使女性变傻还是聪明,在没有明确科学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去争论这个问题有些何不食肉糜,“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她们的处境和困难,这才是友好型社会的第一步吧”。

在巨大的反弹声浪中,文章仅发布半天就下架。

此外,各地女性也反映基层部门频繁打电话催生。江苏无锡网民“闪闪惹人爱”上月在小红书发贴称,街道办致电询问其最近一次月经时间,近期有无生育打算,以及养宠物等问题。街道办否认此举是“催生”,但称宠物狗对生孩子不好。

还有网民称,自己曾对此类电话回应“不婚不育”,结果被对方劝“要有大局观,响应国家号召”。

有网民不满基层部门频繁打电话给女性居民催生,于是在社交媒体贴出描写女性变成“行走子宫”的美国科幻电视剧《使女的故事》海报,以示抗议。(互联网)

还有重庆网民在微博上传视频,显示自称“催生办”的工作人员登门拜访,要求一名年轻男子赶快找个女生和对方生小孩。

视频中,“催生办”人员训斥道:“结不结婚我不管,但是你一定要生小孩,在外面多找几个女朋友多生几个行不行,五个是硬性指标……你33岁还不开始生小孩是犯罪,是千古罪人。”

自称“催生办”工作人员(左二)指责一名33岁男子不生孩子就是罪人。(视频截屏)

这名工作人员还威胁道:“你如果是不听话,炉子沙发冰箱,明天这房子全部把你拆掉。”他甚至指着身旁一名女子说:“她专门帮人生小孩,可以生五个,帮你完成指标。”

人口危机步步逼近

从国家部门到地方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催婚催育,背后是步步逼近的人口危机。

2022年中国人口录得60年首次下滑后,官方为提振婚育率推出多项政策措施,却无法逆转生育率下行趋势。

2023年,中国全国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经济学人智库(EIU)预计2024年中国新生儿出生率将回升,但这种反弹只会持续到2025年。

2023年2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儿童在广场上喂鸽子。当年中国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路透社档案照片)

相比生育率在农历龙年出现的短暂反弹,结婚率则是跌跌不休。

中国民政部本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94.3万对,全年登记数很可能写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养孩子太贵、负担太重、影响事业等,这些不生育原因往往最能引起共鸣。或许正因如此,过去的催婚育政策主要聚焦财政补贴,或针对女性孕期的就业难、请假难等问题推出扶持措施。

如吉林省政府在2021年印发的一份促进人口发展方案中,就提到支持银行为符合条件的夫妻最高提供20万元婚育消费贷款,按一孩、二孩、三孩给予不同程度的降息优惠。

这项政策当时被质疑是在变相鼓励“贷贷相传”,“加杠杆生孩子”。

中国民众对花式催婚催育政策表达的不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婚育观念的转变。

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社会竞争内卷加剧的大环境下,对生活前景的担忧、对自由的追求等因素,使得人们不再愿意把下一代带到这个世界上。不少网民甚至宣示“我们是最后一代”,发誓未来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子。

换言之,现代年轻人决定要不要结婚生育的因素,不再只是经济利益考量或是人类繁衍的本能,更多是取决于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有网民就写道:“不找对象不结婚不生孩子。我说我不想我的孩子有一个被框住的人生,但其实是我不想再有一个被框住的后半辈子。”

中国卫健委正开展新一轮抽样调查以了解民众“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这项调查能否帮助官方看到现代人婚育观念的转变,而不只是机械性地推出各种补贴,以及说教式地喊话?

可以肯定的是,要想通过“撒钱”来从根本上解决婚育问题,恐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