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平淡的三中全会落幕后
中共三中全会《决定》出炉隔天,和朋友聊天时松口气说,总算是结束了;朋友调侃,操心半年多,就操心出这些?心里一愣,好像确实就这些。
回想起来,从去年底开始,一直都在盯着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消息。一方面,距离中共高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高调亮出“全面深化改革”大旗已过去10年,这是个阶段性节点;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内外承压、经济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局,亟须找寻一条出路。三中全会姗姗来迟,高层到底憋着什么大招,让人好奇。
上周四(7月18日)三中全会闭幕后,官方先发布了全会公报,但当天最吸引眼球的并不是公报提到的改革内容,而是对中国前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问题的处理。
公报提到,“全会决定,接受秦刚同志辞职申请,免去秦刚同志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换句话说,秦刚的案子有了定案,仍然以“同志”相称,意味着他主要会面对党纪和行政处分,而不会像同样在去年落马的前国务委员兼防长李尚福那样,还会被追究司法责任。
在缺乏透明度的中国政治中,人事消息总是备受关注。秦刚的案子从去年中开始发酵,一位知名度那么高的政坛高层人物毫无预警消失,让外界错愕不已。虽然关于他所犯的错,官方至今没有证实外界传的小道消息,但总算案子在拖了一年后画上句点,就像揭开悬念的连续剧大结局收视率总是很高,与秦刚相关的宣布也是当天最吸睛的消息。
除了满足八卦欲的人事消息,三中全会更重要的自然是高层酝酿多个月的改革方案。
上周日(7月21日)官媒发布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超过2万2000字的《决定》文件,从经济、政治、民生、文化、生态文明、国安、国防和军队等方方面面,阐述了15项60条改革任务,并明确要在2029年完成这些改革。
与同行聊天时发现,原来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全文,让好些参与报道记者抓头发,因为新闻点真不好抓。最大的苦恼是,与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本届三中全会没有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提法;文件对改革的阐述,也以方向性的宣示为主,缺少具体的落实方案。
一些分析师在三中全会后,用“平淡”来形容它;也有人直言,它没有超出预期,因为在三中全会召开前,高层已经在政治局会议或一些座谈会上,释放过改革思路,三中全会基本延续了这些方向,所以没有太大新意。
不过,平淡的三中全会也透出一些信号,不能忽视。例如在财税领域,官方定下的一个明确方向是,中央要对地方下放多一些财权,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等。
在同样棘手的房地产问题上,官方强调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并释出允许地方自主决定对房地产限购“松绑”的信号,提出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没有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时那样,提到“公有制为主体”,也未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这次的《决定》,只是在阐述两个“毫不动摇”的段落中,简单提到“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更多着墨于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保障,比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写入中国《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中全会的《决定》没有“公有制为主体”的表述,并不意味中国要放弃基本经济制度。但在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国进民退担忧四起的大环境下,官方显然不想过度强调“公有制为主体”,而是希望突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
如果从大的条目看,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改革内容,并不逊于11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官方也定下了完成改革任务的具体时间表,以展现改革决定;但过去这些年的经验也提醒,从改革的谋划到改革的落实,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会面对重重阻力。这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也要求中央和政府让渡权力,这些才是改革从纸面落到现实、让各方真正感受到改革成效的难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