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特稿:西藏重启旅游引擎 灵性高原拼经济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7-02 07:21

走进有着超过1300年历史的布达拉宫,穿着传统服装的藏族信众俯卧在地上朝拜;不到一米外,同样身穿藏服、戴着麦克风的讲解员带领10多名旅客介绍布达拉宫的历史,狭窄的走道挤得水泄不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旅游经济活动之间,仅隔着一条细细的区隔绳。

旅游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区生产总值(GDP)近三分之一。西藏去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旅客人次锐减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从2021年的4153万4400人次,锐减至3002万7600人次;旅游总收入也比疫情前骤跌超过27%,降至407.07亿元(人民币,下同,约76.1亿新元)。 

中国松绑防疫政策后,西藏今年设下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目标增速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二。为着力重启经济,西藏政府今年大力推动旅游业复苏,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也在6月中邀请包括《联合早报》在内的10多名驻华外媒记者前往西藏首府拉萨和山南市采访。

西藏去年底开始陆续在疫情后重新开放大昭寺、布达拉宫等旅游景点,并从年初开始着力推动旅客回流。布达拉宫拥挤的人潮,反映出西藏旅游业火速回暖的情况。讲解员介绍,布达拉宫今年“五一”期间旅客显著回流,目前每天7000人的限定参访名额几乎天天满额,旅客得提早一周左右预约才能参访。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第一季西藏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3亿元,超越2019年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距离布达拉宫两公里的八廓街,同样重现疫情前的热闹景象。著名的大昭寺外排起长长人龙;广场上大批穿着藏服的旅客拿着自拍杆、有些人甚至聘请专业摄影师,坐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地上摆拍。

西藏旅游业上世纪80年代起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但2008年的拉萨骚乱重创了旅游业,之后的10年期间,随着分裂势力逐步受控,社会治安恢复,旅客才逐年回流。在2008年的骚乱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被赋予更重要的政治使命,它不仅是中国发展西藏经济的重要途经,也是促进藏族和汉族交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方式之一。

西藏推动旅游发展 与文化保护的两难

过去数十年来,西藏旅游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拉锯持续受到外界关注。有观点认为,大批旅客进入西藏,可能使当地变得越加商业化,冲淡西藏独有的传统文化。 

八廓街传统的藏式矮楼建筑挂着各类汉语与藏语的双语商店招牌,除了一般买土产的店铺,现代网红文化也随处可见;一段几十公尺的街道上就有至少四家旅拍店,店员用汉语大声招揽顾客到店里做造型、试穿藏族服装。

采访行程中,官方多次强调当地的文化保护措施,力图回应外界的批评。布达拉宫每天限制7000名旅客参访,朝佛的藏民则不算在7000人的旅客名额中。为保护古宫殿的建筑结构,旅客进入主要宫殿后不允许停留拍照,并得在限时一小时内离开,僧人的活动区以及藏民的朝佛区也用绳索或围栏和游客参访的走道区隔开来。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贡嘎扎西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强调:“参观的人员按他们的参观流程,朝拜的老百姓也按照自己宗教信仰的习惯朝佛,这两者不冲突。”

大昭寺则是在早上对朝佛群众开放,下午才开放供旅客入场参观,旅客参观期间部分区域用铁网封锁,禁止旅客进入。 

对于拉萨的发展,旅客持不同看法。谈到拉萨和其他大陆旅游景点有什么不同,来自天津的徐富华(化名,64岁)直言“都差不多”。

他以布达拉宫为例说:“景点管理得有些过头,但也许是因为这是特殊地点、很敏感的地方,所以也可以理解。”

来自海南的黄涓达(32岁)认为,相较于中国其他城市,拉萨的文化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商业化,而且有很多外来现代化的东西,慢慢没有本土的文化,但是西藏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佛珠之类的店铺,还是有当地的特色。”

旅游业带动拉萨周边发展

在拉萨的带动下,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距离拉萨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尼木县吞巴镇已发展为水墨长廊景区,当地人传统的藏香制作过程,成为旅客打卡的旅游景点。这个有着200多个藏香专业制作户的小镇,在旺季一天能吸引上百名旅客参访。 

65岁的村民顿珠在草坪上纯熟地制作藏香,大批记者围观和拍摄时,顿珠不动声色,似乎对媒体采访很熟悉。他还有一个官方给予的头衔——“藏香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顿珠和许多年长藏民一样不谐华语,必须通过官方安排的翻译才能和记者沟通。当记者请他提高声量说话时,顿珠突然羞涩地微笑吐舌头,并轻轻地耸了肩,露出纯真的一面。

但记者尝试询问旅游业是否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时,顿珠的表情再次变得拘谨;他强调“政府推出好的政策推动旅游,让很多人就业致富”。

在记者追问时,这名一辈子以制作藏香为生的长者说道:“到访的游客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多人因为喜欢当地的文化才远道而来,这是种鼓励。”

外国人甚少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在山南市扎西曲登社区为访客举办的篝火晚会上,采访团中的一名外国记者意外成为当地居民的“打卡景点”。有民众抱着婴儿要求合照,还有三四名小孩围着洋人记者好奇地打量,并打闹着喊出“美国人!”。

居民的热情与好客,也从侧面反映出外国访客在当地十分罕见。

西藏曾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008年经历严重骚乱,尽管事件已平息多年,西藏人权问题仍不时成为中西之间的摩擦点。官方对于这个以少数民族为主,并且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的边疆要塞长期保持警惕,当地数十年来持续实施严格的外国人入藏政策。

外籍旅客要到西藏旅游,除了必须取得入境中国的签证,还得参加旅行社的旅游团,并且由旅行社或官方机构办理入藏函(又称入藏旅游批准函);外媒记者一般只能在官方的邀请和组织下进入西藏采访。

采访团在七天的行程中,由北京和西藏当地官员陪同,全程也有当地公安随行开路,但记者可在行程空挡自由出入酒店。由于官方安排的采访行程几乎天天都从早上持续到深夜,记者并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机会。

严格的入藏措施,加上中国在疫情后尚未全面放宽对外国人的旅游入境签证限制,令外国人进入西藏变得难上加难。外国人稀少的情况不只出现在山南市,在拉萨市区参访时,除了采访团中的外籍记者,几乎没有看到其他外国面孔。多名旅游景区周围的店家透露,他们已经有大约三四年没有看到外国人到访。

智研咨询有关西藏旅游业的一份报告指出,西藏接待的旅客超过98%来自中国国内。根据西藏官方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疫情前入境旅客在西藏旅客总数中的占比为1.35%,这个数字在2022年降至0.03%。

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曾在2010年的中共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西藏打造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在6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主旨论坛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重申,欢迎国内外客商共同把西藏建设为世界旅游目的地。 

2010年至2019年疫情前,西藏的旅游总收入增加超过六倍,达到559.28亿元;西藏的GDP也取得超过两倍增长。

学者:西藏私营领域规模小

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赖洪毅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西藏地处高原,与周边省区和国家交通运输的距离甚远,阻碍西藏境内外的贸易与人员流动。

他指出,西藏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政府和国有部门的支出和投资,与中国许多其他省份相比,私营领域规模较小。对于缺乏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而言,旅游是极为重要的经济领域。

这个约占中国总面积八分之一的自治区虽然发展迅速,但多年来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的GDP排行持续停留在榜尾,2022年的GDP只达到2132.64亿元,是全国GDP最低的地区。不少舆论认为,西藏应放宽对外国旅客的入境限制,以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但当地对外国人的入境政策数十年来未出现显著放宽的迹象。 

面对经济发展和维稳之间的考量,或许采访团入驻酒店门外的大型LED屏幕上耀眼的政治标语已经给出明确答案——对中国政府而言,“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

学者:西藏首要关切 是安全不是经济发展

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副教授卡尔森(Allen Carlson)受访时说:“北京对西藏的首要关切是安全,不是经济发展。”

他指出,服务于西藏安全的经济发展受到官方鼓励,可能威胁安全的经济活动则不会推进;虽然外国人有潜力为西藏带来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也可能把外来的、可能不同意中国官方论述的视角带入西藏。

赖洪毅研判:“北京和拉萨的关系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是敏感并极具争议性的议题。目前中国与西方及印度的关系持续紧张,北京对西藏的不安和严格管控预计不会放松,甚至可能进一步收紧。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