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文管”登场了?
继城管和农管之后,中国”文管”大队登场的话题,本星期引起了境外社交媒体关注。
“文管”一词横空出世,导源于今年5月30日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厅举行的一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统一着装仪式暨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
根据主办方官网发布的消息与配图,黑龙江省各级文化市场执法队员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活动。代表们穿着整齐的制服,犹如纪律部队般出席了统一着装仪式。照片中可见,除了六部警车在左右两侧,队伍前方还展示着五台威风凛凛的无人机,加强声势。
该省文旅厅长何晶为13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授旗并讲话,要求这些代表们要主动抓落实,“坚决守牢文旅领域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底线”。
这情景挑起了人们对于中国继续加强意识形态管控的担忧。一些评论人沿袭在中国社会上一度恶名昭彰的“城管”,以及近期引起关注的“农管”的命名法,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简称为“文管”,并大呼:“文管来了!”“‘三管齐下’了”。
诚然,在许多人的观察中,这些年里中国各方面的管控是愈来愈紧了。不过,客观说来,城管、农管,包括被新命名的“文管”,都非新鲜事。
首先说城管,其全称是城市管理执法,中国第一支正式的城管队滥觞于1997年,职能是为地方政府维护城市秩序,比如取缔非法小摊贩、乱设牌匾广告之类的问题。据说早年的效果不错,但后来这个缺乏法源依据的城管队伍,变成了粗暴执法的代名词,“城管打人”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到了2017年, 中国住建部出台《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后情况已有所改善,但是城管的负面标签还没有完全被摘下。
至于农管,全称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也存在几十年了。今年4月,一条去年4月湖北省5000多名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换上新装的旧闻,在网上再循环转发,同时又有网民在抖音上晒图抱怨一些芝麻绿豆的农家事,比如在树上拴绳子晒被单也受管束,激起了“农管来了”的质疑。
如今“文管”接踵而至,当然会引人关注,虽然文化市场管理也是行之有年。中共中央早在2004年就在京沪等九个地区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试点,用意是减少多头管理,整合归并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及“扫黄打非”行政执法队伍。
根据文旅部官方信息,经过前后三轮改革,截至2018年底,全中国97%的省区市、95%的省辖市、85%的区县都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2012年末到2019年初,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共出动2488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773万家次,立案26万7000件,责令停业整顿8292家次,罚款人民币4亿6000万元(8600万新元)。
这些是“文管”的政绩,但是仔细推敲,大体还是针对文化市场规范方面的行政性执法,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组建五支综合执法队伍。除了文化市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农业,也要整合组建综合执法队伍。
按照官方的安排,在农管之后,下来也还会有舆论发现“市管来了”,“生态管来了”。但这些”管”,主要在低层范围。至于说多个省市的“文管”统一着装高调亮相,其实在2022年就开始了,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因此可以说,“文管”话题最近浮出,较多是一些人对这些年来官方管制不断收紧的情绪反映,倒不是官方最近有了新做法。
对中共高层来说,当前的重要任务可不是“文管”,而是如何夯实中国官方提出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月2日,中国官方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言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到了本星期三(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同日在深圳开幕。
中国官方为论坛发去贺信,强调中共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十八大以来就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现场宣读了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致辞。 如此多高层官员到场,清楚凸显了中国领导层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重视。
过去五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也确实有明显发展,许多博物馆的成立,优质纪录片的播出,让千年文化遗产再现辉煌。但文化蓬勃发展和文化上的强盛,需要的不只是一种文化,而是要多元文化相互辉映、甚至需要一定烈度的理念交锋和辩论。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文化蓬勃与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存在一定张力。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平衡,外界将观察中国如何走出一条自身特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