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视频】神舟十六乘组公布 出现首位非军人背景航天员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5-29 22:10
【视频】神舟十六乘组公布  出现首位非军人背景航天员

中国官方公布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国首位非军人出身,并且戴眼镜的航天员将登上中国太空站。

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星期一(5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发布会,宣布神舟十六号将在星期二(5月30日)早上9时31分发射。

中国官方在发布会上首次公布神舟十六号的三名航天员名单,分别是中国训练的第一批航天员景海鹏、以及两名首次上岗的第三批航天员朱杨柱和桂海潮。

三名航天员同一天在问天阁透过玻璃墙与上百名中外记者举行见面会。他们在数十名工作人员的掌声中步伐一致地入场,并向在场媒体挥手致意,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桂海潮尤其受到媒体关注。

37岁的桂海潮打破了中国航天员一般为军人出身的惯例。据官方介绍,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有丰富操作经验。

桂海潮在见面会上说:“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18年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神舟十六号乘组也是首次涵盖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个类型的航天员。这是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景海鹏则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他将是中国目前为止航天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中国官方星期一在发布会上首次公布神舟十六号的三名航天员名单,分别是指令长景海鹏(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右)和载荷专家桂海潮(左)。(香港中通社)

目前民用与商用航天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新赛道,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太空旅游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点之一。桂海潮担任航天员,显示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逐渐具备更人性化设计,不须要所有人都拥有飞行员的体格才能上太空。

神舟十六号是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去年11月发射的神舟十五号,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发射的最后一艘载人飞船,它首次与神舟十四乘组实现“太空会师”和在轨轮换。神舟十六将延续此前约半年一次的在轨轮换模式,新上任的三名宇航员将接替于6月返回地面的三名神舟十五航天员。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六号的任务是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并且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天体物理学者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神舟十六号是个例行航天项目,没有重大技术突破。但这也显示中国空间站项目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聚焦累计经验,而不只是寻求“第一次的突破”。

神舟十六号任务与发展答问

1)中国航天员选拔有哪些体格要求?

根据中国官媒报道,中国航天员身高要统一在1.60米到1.72米之间,年龄在25到35岁之间,体重在55到70公斤范围内,已飞行时间不低于600小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2017年在一次访问中透露,第三批航天员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没有第一二代航天员严格,但要有更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长期在狭小空间高负荷工作的忍耐力,对慢性病的检查也更加严格。曾骨折或胸部做过手术不能入选,近视者一般也很难选上,因为进入太空载荷大,视网膜容易脱落。

2)神舟十六号乘组中为什么出现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

中国官方5月29日公布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名单,首位戴眼镜、非军人出身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成为亮点。(法新社)

桂海潮打破了人们对于航天员一般不戴眼镜的既定印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介绍,官方选拔第三批航天员中的载荷专家时,基本条件和临床条件标准和一般职业航天员有所不同。

官方对这类非职业航天员放宽了视力、生理功能等临床要求,重点考虑这类航天员在进入航天员队伍接受训练及完成任务的几年间,生理和临床问题是否可控、可解决。

3)中国为什么着力推进航天发展?

美国国会2011年通过限制中美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禁止美国航天局接待中国官方的访问者;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年度财政开支法案中,也列明禁止美中在航天领域科研合作。这意味着中国无法使用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唯一国际空间站。

2011年以后,被拒于国际空间站门外的中国加速推进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完成首次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应用性飞行。2016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完成载人飞行任务,中国首次实现航天员为期30天的中期在轨驻留。2022年底,中国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实现了1992年定下的三步走目标,并正式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4)中国航天技术是否已达到美国的水平?

中国目前是第二航天大国。中国在过去十年大力投资太空和火箭技术,过去五年的相关支出其支出翻了一倍;即便如此,中国2021年的航天预算估计为161.8亿美元,不到美国预算的三分之一。

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运营期限2030年到期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很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美国五角大楼去年8月预测,中国最早将在2045年超越美国的太空能力。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