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经济“长冠效应”显现
世界卫生组织上星期宣布对冠病疫情“取消关注”,标志着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的正式结束,但是对中国来说,三年防疫与封控的消极影响显然未消散,其长尾效应还可能愈来愈清晰。
医学专家把冠病对患者健康造成的长期伤害称为“long covid(长新冠)”,即患者在感染后承受长期痛苦。这种长尾效应也会发生在经济层面,中国舆论把它称为“伤痕效应”。人民银行官员不久前引述调查指出,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
伤痕效应未消退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在疫情开放初期的消费市场升温只是短暂的报复性反弹,真正的伤痕效应还会持续凸显。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四(5月11日)刚公布反映物价走势的4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国4月份CPI同比上涨0.1%,创2021年2月以来新低,且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0.4%。这是中国CPI涨幅连续三个月回落。
在消费者的感受上,物价涨不起来是件好事,但是从经济角度看却是警讯,反映了内需不足,印证消费者的心态已经改变,经三年疫情防控打击后更希望存钱,对未来的信心也不足。中国当前低迷的青年就业形势想必也抑制了消费。
中国政府为2023年定下的CPI预期目标涨幅是3%左右,现实与官方预期有不小差距。
同月,CPI的先行指标PPI同比下降3.6%,是连降第七个月下降,降幅连续第四个月扩大,也高于预期。经济分析师指出,中国虽未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类通缩”的压力正加剧,非常需要政策发力提振经济。
眼下,内需不足、经济欲振乏力的信号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都能观察到。
比如,上星期公布的中国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的出口增长减缓,进口更是锐减7.9%。我们报社的重庆驻站同事在市面上采访,景区商贩与民宿业者反映,五一假期期间的实况是人流多消费少,与疫情前相比营业额相差至少三成,甚至“还没有过年的时候、刚放开的时候好”。这个情况表现在官方数据上,就是五一期间全国出行人数较2019年增长19%,但旅游收入仅增长微不足道的0.66%。
要说到经济低迷程度的最生动演绎,当属多个城市纷纷对地摊经济松绑。《华夏时报》本周报道形容,一线城市深圳“打响盘活地摊经济‘第一枪’”,出台新条例明确允许街道办事处从9月开始,可以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
有中国媒体归纳后指出,北京、上海、杭州、昆明、厦门、成都等地今年都陆续出台对地摊松绑的相关规定,并认为这是拜淄博烧烤的“烟火气”传导效应所赐。但如果仔细追查时间,就能发现在上述好些城市放宽限制前,淄博烧烤都还没红起来,现实更像是各地都不约而同面对为经济与民生找活路的压力。
再者,作为互联网大厂云集的深圳竟然也委身学起淄博,总让人感觉有些讽刺。淄博可是三四线城市,淄博凭着烧烤一跃成为全国网红,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是力争上游的励志故事;反之,连深圳也开始发展地摊经济,则更让人感到问题堪虞。
政府能放低身段,允许老百姓摆摊灵活就业或补贴家用,值得肯定,地摊经济也能起到便民、平抑物价等正面作用,但却不能指望它拉动宏观经济。说到底,地摊经济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市场经济和低水平的开放,中国倘若要靠地摊带动经济,反而会凸显政府缺乏振兴经济的实策。
自从2020年以来,几乎所有国家都受疫情之苦,而中国是疫情来得最早,严防死守的防疫政策实施最久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受到的“长尾效应”有可能更长。在中国防疫松绑前,就有专家警告长期封控会造成“长期伤痕”;尤其别忘了疫情前中国经济增长已开始减速,政策已在转向,疫后再叠加更为严峻的外部形势、全球经济低迷与尖锐的中美竞争。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在加速重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或外国厂商在地缘政治安全考虑下或政治压力下,将生产阵地移出中国,印度、越南、墨西哥都抢着承接从中国移出的生产业务。苹果最新旗舰产品iPhone 14去年就在印度生产了。摩根大通估计,到2025年,四分之一的iPhone将在印度生产。
如果中国不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不再是其他国家离不开的市场,其国际影响力也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中国不能承受经济长期不振的结果。好消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2%,反之美国经济展望不佳、美元正贬值,韩国、越南等周边经济体的第一季出口更下降超过双位数。也许在2023年里,大家更需要比拼的不是有多高速的增长,而是谁更能保住元气。
去年下半年,分析人士就在评论,疫下三年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伤,只是摔一跤或已严重骨折?只是做了一场噩梦还是烙下了永久伤痕?进入5月,这个问题又在人们脑海里响起,虽然大家已不是噩梦初醒的惊魂未定,但对未来还有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