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疫后复苏“甜蜜期”难持久 中国经济整体依然偏冷
中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取得超预期增长、“五一”小长假旅游业也强劲反弹,但经济学者认为,疫后复苏的“甜蜜期”未必能长久持续;从物价等指标看,中国经济整体依然偏冷。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师陆挺星期六(5月6日)在“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今年的复苏,与2008年雷曼危机以及2015年股灾后的复苏有明显区别。
陆挺分析,与之前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不同,这次各国经济复苏的起点取决于疫情结束时点。中国去年12月结束动态清零政策、1月底初步形成群体免疫,经济开始反弹,但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却处于快速下行通道中,从而制约外需和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复苏力度。
其次是地缘政治问题。陆挺指出,中国这次的复苏面对极为复杂和困难的国际环境。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冲突,两国关系随后急转直下,并随着疫情和俄乌战争进一步恶化。
他认为,地缘政治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美国对华科技禁运直接影响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和内部的制造业投资;美国通过芯片相关立法,鼓励跨国公司转移产能到美国和友好国家,影响对华新增投资;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的信心受冲击,也间接导致他们在边际上降低在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中国今年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取得4.5%增长,超出很多分析师预期。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旅游业强势反弹,国内累计出游2亿74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七成。
但陆挺认为,不能过于陶醉在这轮消费反弹中,因为疫后解封的脉冲效应难以持久。
他解释,疫情带来疤痕效应,不少家庭在疫情期间收入锐减、储蓄被大量消耗;房地产业的萎缩也造成负面财富效应;加上土地财政收入减少,体制内人员收入下降;此外,劳动市场失业率较高,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也低于疫情前。
陆挺说:“不能因为一季度超预期的GDP增速而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处于疫后复苏的甜蜜期,但这个甜蜜期持续的时间可能是有限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论坛上也不讳言,虽然旅游业恢复得很好,一些经济指标看起来也不错,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都显示,中国经济还是偏冷。
中国3月的CPI同比仅增0.7%,涨幅比2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2月扩大1.1个百分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分析,物价水平下跌是因为供给和需求复苏不同步;目前报复性反弹的是出行数据,显示社会交往的恢复,但还未过渡到利润的修复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
出席论坛的摩根史丹利前亚洲区主席、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保罗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罗奇(Stephen Roach)也直言,过去25年他都对中国很乐观,但考虑中国面对的地缘政治紧张、人口结构挑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乏力等,他现在持更谨慎态度。
罗奇说,中国经济今年会强劲增长,很容易超过官方设定的5%目标,甚至超过6%。“我的谨慎来自于今年以后的增长前景,和过去45年中国经济展示的强有力的长期(增长)趋势相比,我现在看到,水杯的一半是空的。”
美学者建议在瑞士及新加坡等中立国设立中美秘书处
在中美关系高度紧张、两国缺少有效接触的情况下,美国学者罗奇(Stephen Roach)主张,在瑞士、新加坡等中立国设立“中美秘书处”,推动中美相互接触。
罗奇星期六(5月6日)在“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说,中美关系的问题已是“系统性问题”。他在新书《意外的冲突》(Accidental Conflict)中,对改善两国关系提出三项建议。
首先是重新建立信任。罗奇在论坛上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可以从一些小的步骤开始,比如重新开设之前关闭的领事馆、放宽签证限制、重启学生交换计划、放宽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重建两国公民社会层面的信任。
其次是通过双边投资条约,降低投资壁垒。他说,中美之前积极支持一项双边投资条约(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在2016年几乎要达成协议,现在应该重回谈判桌,完成谈判。
罗奇也是摩根史丹利前亚洲区主席、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保罗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
由于中美目前缺少有效接触,罗奇还极力主张设立一个“中美秘书处”,作为双方接触架构的核心。
他解释,这个全职机构可设在瑞士、新加坡等中立国,由中美安排同等数量的人员到秘书处工作,专注于两国专业人员间的合作研究;秘书处也能邀请双方的专家,解决一些困难问题。
罗奇说:“在发生危机时,就不会出现一个国家的部长给另一个国家的同僚打电话,对方却不接电话。今年2月4日气球事件发生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