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婧:一年前,上海疫情暴发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3-16 07:21

早点

沪声纸述

北京出差归来,从上海虹桥机场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在非高峰时段也堵得水泄不通。

德士司机忍不住发牢骚:“这条路什么时候都这么堵!”我苦笑着附和,脑海中却闪现一年前的此刻:同样一条高速路,车辆寥寥,畅通无阻。

把这段小插曲发在聊天群组里,家住浦东的朋友惊呼:“我刚想起来,去年我们小区就是在这天开始封控,竟然已经一年了……”

另一个朋友则转发关于《新加坡应对冠病白皮书》的新闻报道,感叹:“上海也应该有这样一份白皮书。”

新加坡政府上周发表长达90页的应对冠病白皮书,总结过去三年抗疫历程中可取与不足之处,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疫情做准备。在中国走出防疫政策转向后首波疫情之际,回看一年前席卷上海,导致这个国际大都市封城两个月的这场疫情,更让人百感交集。

去年3月前,上海还享有“防疫模范生”的称号。但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令两年来行之有效的精准防控措施面对严峻挑战。半个月内新增上千名感染者,使得上海面对空前舆论质疑和封城压力。

直到去年3月26日,浦东全域封控前两天,上海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还在防疫发布会上强调,上海之所以不封城,是因为上海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承载重要功能;一旦这个城市停摆,“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

从小区和街道的“网格化”封控,到以黄浦江为界的“鸳鸯锅”封控,再到全城封控,上海一步步的退让,证明官方前期极力控制防疫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凸显在传播力强大的奥密克戎毒株面前,唯有长时间封城才能实现疫情“清零”。“清零”政策的不可持续,在上海疫情暴发时就已被验证。

在上海疫情暴发初期,仍有学者和观察人士寄望这个中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能走出可供其他城市借鉴的新路,成为决策层调整“清零”政策的试验点。遗憾的是,上海最终还是走上了疫情暴发初期武汉走的路,以致被《纽约时报》形容为以“中世纪手段”应对疫情。

尽管吴凡关于上海不能封城的说法在一天后就被推翻,但对于上海封城影响的判断却得到印证。封城两个月,直接导致上海去年上半年GDP同比下降5.7%,也拖累全年经济滑落0.2%,和吉林并居全国仅有两个经济萎缩的省级行政区。而当年中国经济也仅增长3%,多年来首次远低于官方目标。

比经济影响更大的,则是这座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坍塌和官方公信力受损。中国欧盟商会预估,超过两成在沪德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在上海解封后撤离,欧洲企业对上海的投资信心也因此受冲击。

经历过去年底防疫政策急转弯导致的病例激增、医疗承压和经济暂停后,不由得设想,如果上海在上半年就有机会试验“与病毒共存”,是否情况会变得不一样?当然,提出“与病毒共存”的传染病专家张文宏,自去年3月底后就不再出席官方疫情发布会,也表明在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前,这样的想法难有落地空间。

放开短短两个月后,中共政治局常委在2月中旬的会议上宣告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中国官方本周公布的今年首两个月经济数据也显示,在经过去年底的短暂停摆后,各项经济指标表现全面回升。

就连防疫政策转向之前被许多网民炮轰的张文宏,上周也以全国政协代表身份出席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接受媒体访问。

无论是防疫政策从清零转向放开,还是经济从低谷转向复苏,中国的变化速度总是快得超出预期。这个一直朝前看的大国,是否真的需要一份检讨得失的“白皮书”?

但我也记得,去年6月上海解封后,虹桥火车站挤满离沪人群。一个河南姑娘失望地说,被关了两个月后,她决定这辈子再也不来上海。11月底新疆乌鲁木齐火灾发生后,上海成了最早爆发抗议封控活动的城市之一。在乌鲁木齐中路的汹涌人潮中,一个小伙子告诉我,经历过上半年的封城,让他无法对其他城市的遭遇保持沉默。

上海疫情刚过去一周年,中国走出疫情高峰也不过三个月。接下来的复苏之路,还有许多此前埋下伏笔的影响和预料之外的变数,须要和过去对照着观察。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