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中国经济2023年面临抢滩大任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12-16 07:21

北看记

冠病疫情在北京汹涌扩散之际,中共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据报星期四(15日)召开。此前曾有美国媒体传出消息指,这个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因疫情关系延后,但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称会议如期召开,会期两天,这消息是否属实,很快就会见分晓。

每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与总结当年经济工作,为下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也会讨论新一年的增长目标,被视为中国来年经济走势的风向标。

同样在星期四,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统计局称,中国经济“保持恢复态势”,但细看之下多个关键指标都亮出红灯,景况阴霾重重。

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的社会消费同比下降5.9%,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而且降幅远超3%左右的市场预期中值。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10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更上攀至6.7%,比10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是今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11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但明显低于10月份的5%与市场预期。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连续15个月下跌,楼市仍未停止探底。

回想起来,去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判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当时,有学者受访时形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评估用词“非常重”;如果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种情况同时发生,国家经济“就完了”。结果,一年后的此时,这三重压力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还进一步加大。至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3%,跟中国政府预定的5.5%左右增长目标差出一大截,全年增速估计只有3%左右,恐怕是除2020年以外,近半个世纪来最低。

统计局新公布的数字,为近期困扰一些观察者的谜团指向了部分解答,那就是中国为何在12月7日公布优化防疫“新十条”,猛然松绑。

除了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转弱、多个城市暴发了示威外,经济压力可能是关键因素。再者,在奥密克戎的威力下,中国疫情在12月初可能已濒临失控。

世卫组织高级官员本周三在记者会上称,中国早在防疫政策放宽前,病例就已激增。我有友人一家不偏不倚在12月7日飞离北京,在外国一落地就被检测阳性,他们就深信7日前疫情已在北京扩散。

迹象显示,松绑后的中国经济看来不会立即反弹,反而会因仓促行事而面临新阵痛。在药品与医疗资源准备不足的情形下,本周北京的街道比之前更安静、更多人不出门了——人们不是因确诊自我隔离,就是担心出门会染疫。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武汉等大城市,这对零售服务业、餐饮业造成的打击可想而知。

这个阵痛期会多久呢?多名中国医疗专家称,本次疫情可能在一个月内达到高峰,上海的感染科专家张文宏最近发言称,整体渡过这次疫情可能需要三至六个月时间。另有香港学者形容,中国将先承受几个月的“休克疗法”。这“休克疗法”之说恐怕不只是针对公共卫生与健康,在经济方面也有适用性。

在这个氛围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规划“稳增长”路径,重振外界信心,备受关注。

在12月7日这个关键日期的前一天,中共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做出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新提法,相信正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中国将工作重点从防疫转向“稳增长”已刻不容缓。而既然去年至今的三重压力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与预期转弱,那么稳需求、稳供给、稳预期就应该是重振经济的题中之义。

好消息是,中国还有30%以上的高储蓄率、庞大的人力资源总量以及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这都是巨大的增长潜力。政府只要出台适当政策就能让经济逆势而起,个中关键不在于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而是在微观上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宏观上缓解地方政府债务与房地产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国对华在科技、供应链上剧烈竞争的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是中国必须长期面对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刚公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至2035年)》,显然就是要对冲这方面的长期压力。

2023年是中共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政府上台的第一年,刚晋升为中共政治局常委会二号人物的李强预计将在明年3月出任中国总理。在艰难中开局,如何在疫情期间最大程度减少生命损失,并让经济稳着陆,相信将是李强新政府的棘手大任,各方将聚焦中国新政府如何渡过考验、抢滩成功。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