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中国步履受阻越南制造崛起
中国
特稿
东南亚
华尔资
2022年系列之七
个案篇
东南亚经济后起之秀越南在中美贸易战中崛起,再从中国清零抗疫中获益,今年一季度出口总额超越深圳。
是什么撑起“越南制造”的一片天?“越南制造”能取代“中国制造”吗?本报实地走访越南工业区探个究竟。
“越南出口超越深圳”“李嘉诚重金押注胡志明市”“越南或成下一个中国”等话题,近几个月在中国舆论场引发关注,点燃部分舆论对越南制造业可能撼动中国世界工厂霸主地位的焦虑情绪。
西方媒体则聚焦中国坚持冠病清零政策,导致出口订单转移,让越南获益甚大。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今年6月刊登题为“再见中国,你好越南”的文章称,对在亚洲设厂的厂商而言,“越南似乎是更好、更便宜的中国”。
越南今年第二季出口总额同比增21%,经济猛增7.7%,创11年新高,总算走出去年的灰暗期。越南全国多地包括首都河内,去年陆续封城,第三季经济萎缩6.2%。
越南政府改采“与病毒共存”路线推动全民打疫苗,工厂全面复工及国境大开后,经济快速反弹。加之与中国严防死守的清零防疫措施形成强烈对比,越南霎时被部分国际媒体捧成制造业“超级工厂”,从南到北大片追金热土。
越南是“中国+1”首选
接受《联合早报》采访的越南外资企业老板和高管均指出,早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前,2018年底开打的中美贸易战已让越南坐收渔人之利,好些在中国设厂的企业为分散供应链风险,纷纷就近到越南另设厂,或把订单转到越南。
越南与中国土地相连,加上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方便海运物流,形成极佳战略位置。此外,廉价劳动力、人口年轻化、政府优惠政策、和多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等,都让这个中南半岛国家成了企业落实“中国加一”策略的首选。
香港企业丰卓公司是其中一家为分散风险到越南设厂的外企。
公司董事王其健在距离河内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海阳省厂房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中国投资20多年,越南与中国体制相近,是公司决定在越南设厂的原因之一,“我们比较容易适应”。
丰卓以生产玩具和设置自动化生产线为主,在中国东莞长安镇有两个厂房,在海阳省的越南—新加坡工业园(VSIP)设立的厂房于2019年底建成、2020年3月投产。两地粗略分工是,中国工厂生产高端科技产品,简单的产品由越南工厂处理。
丰卓在越南设厂可说是由客户带动。王其健说,很多客户从三四年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东南亚,并对供应链安全下了新定义。
“他们要看供应商有没有在不同的国家设厂,他们担心有些地方会发生问题,导致供应链断链。供应商在不同国家设厂,比较有保障。”
中美贸易战带动了近年来第一波产业转移,越南由订单与外资合力驱动的加工贸易链获巩固。
中国清零政策或让越南获益
外界关注,中国清零抗疫导致多地工厂一度多日停工,一旦在华外企或中资企业转移阵地,越南能否尝到第二波“中国+1”甜头?
越通社报道,越南今年第一季外国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多达77亿美元(约108亿新元),同比增长7.8%。出口方面,总额超出深圳多达277.5亿美元。其中3月份数据差距更大,几乎是深圳的两倍,达346.2亿美元。
新加坡胜科城镇发展公司长期参与管理越南—新加坡工业园(VSIP)。第一个VSIP在1996年启用,至今在全越南有10个VSIP。
胜科城镇发展公司首席执行官及VSIP联合主席赵万成电邮回复本报时说,截至2021年12月31日,VSIP共吸引850家企业进驻,总投资额为156亿美元。从2017年至2021年的四年间,新增企业104家,新增投资额为4亿美元。
赵万成说,由于中国大陆企业能以不同渠道投资越南,包括通过香港、在大陆的外企母国以及与越南企业合资,因此难估算有多少投资源于中国大陆,“但可推测中资是过去几年越南投资增长的来源”。
他也说,VSIP近日确实接获更多有关投资越南的洽询,“但不确定是否与中国疫情相关”。
在越南的台湾商会联合总会总会长简智明也说,最近探讨到越南投资的台资企业增加,询问度比过去高,其中包括在大陆的台商。他说:“工厂假如因为疫情完全停止生产,老板还必须继续付薪资、利息和贷款,哪个企业受得了?”
简智明在距离胡志明市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同奈省工业区接受本报采访。他在10多年前创办的建筑公司总部就设在同奈,与邻近平阳省均为早期吸引传统产业如纺织厂、制鞋厂等进驻的地区,其中不少是从中国转移。
大约四五年前,因中美贸易战引发供应链风险而从中国转移的产业,则以电子业为首,厂商集中在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
越南国土狭长,在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北部拥有靠近中国的优势,电子业厂商可通过中越陆路边境通关,快速从中国东南沿海企业获得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手机业大咖如韩国三星、苹果御用代工生产商富士康在北部不断建厂扩产,台湾的和硕、纬创等电子大厂也在追加投资。中国的小米在两周前证实,已开始在越南生产智能手机。众多电子厂群聚,让越南成了手机与电脑周边产业在中国之外的另一制造中心。
抢下中国订单也头痛
然而,一场冠病大流行暴露了这条跨境产业链的脆弱性。
越南加工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上游供应链持续依赖中国,“越南制造”很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组装和包装,打上“越南制造”的成品最终出口到欧美市场可避税。
问题是,一旦零部件从中国至越南的运输受阻后,越南作为中下游供应链的出货能力将大受制约。
2020年初,疫情导致中越陆路运输受限,三星不得不将手机零部件从中国空运至越南,以化解供应链中断的危机。
简智明说,在越台商满手订单也高兴不起来,大陆上游供应链断链,延误厂商交货期,加上原物料成本随石油价格上涨而增加,全都吃进利润,厂商“接订单也痛,不接也痛”。
厂商寻求半成品“在地化”
王其健的玩具厂在今年农历年后也面对同样难题,被迫改走海路或空路将半成品从中国运到越南,但所有厂商都想到一块儿去,造成海运和空运高度紧张。
危机激发新思考,王其健决定启动半成品“在地化”,以减缓上游断链给下游造成的重压。
他说,过去是由东莞的自家工厂制成半成品运到越南工厂完成组装,接下来准备直接从外国进口原材料到越南存放,一接到订单,就由越南工厂一手包办,从制造半成品到最后组装。
在胡志明市的新加坡商会会长林明杰,是一家外资工业刀具公司的亚太总裁。他在胡志明市的工业区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疫情期间公司也一度饱受供应链受阻困扰。他决定分散风险,同时向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台湾、印度等订购原材料,最终渡过难关。
“相信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厂,也会继续在中国以外找寻能够替代的原材料。”
越南难撼中国世界工厂霸主地位
如果在越南的厂商陆续寻求原材料在地化,当多个产业的供应链成熟壮大,越南能否顺势崛起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受访企业老板和高管异口同声说:“不可能。”
林明杰指出,产业从中国转移,并非只转向越南,还有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老挝等。“有谁能够取代中国?很多国家加起来,才能取代一个中国。”
他说,越南近1亿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0%,中产阶级增长很快,快速推高工资成本,须从成熟地区转向落后地区发展,中国的发展轨迹是从东部往中西部迁移,但越南没那么大的腹地。
按简智明长期观察,中国一条龙的产业链非常完整,组织力也完胜越南。越南早期只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中被中国抛弃的污染段,最近电子业转移到越南,仍以低端为主。
而且,即便中国劳动力成本比越南高,中国工人的手工和技术远在越南之上。越南人跟中国人一样勤奋,但程度不同。简智明形容:“越南人假如说是卖命,中国人就是不要命。”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农(Jayant Menon)受访时分析,中国为疫情清零而采取的封城措施确实加速供应链往越南转移,但区域性供应链仍以中国为中心,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会如此。他说:“中国还是制造业巨人,不会轻易被遏制或取代。”
(本期为东南亚华尔资2022年系列完结篇)
人才不足掣肘越南往高端进阶
越南自1986年借鉴中国推行“革新开放”(Doi Moi)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推动下,只用了一代人时间,就从贫穷国家发展成中等收入经济体。
但越南不甘只做代工,2021年确立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到2030年成为具备现代工业、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到2045年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
越南政府也批准《2021—2030年外国投资合作战略》,首要目标是吸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项目,更好地对接国际生产链和供应链。
林明杰评估,越南想往高端产业进阶,“10年内做不到”,最大短板是人才短缺,而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非一朝一夕能建立。
自动化成越南出路
他说,越南极度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家外资厂要招聘100名工程师,收到2000封求职信,竟是“一个工程师都找不到”,因为全都达不到录取标准。越南从2016年至2020年,最低工资每年平均上浮7.4%,自今年7月1日起,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6%。
接受本报采访的台湾炜光集团总经理李哲瑜认为,越南跟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比较,已不具劳动成本竞争力。
他判断,越南制造业在五到10年内须跟服务业抢人才,“招工难”现象难破解,外企的出路是推动越南工厂自动化或转移到其他国家。炜光业务以礼品贸易及生产为主,在中国和越南均设厂,目前正在印度布局。
王其健的越南工厂为控制成本及保持产品稳定性,正力推生产线自动化。他说,越南最低工资虽稍比中国低,但加上社保等费用,两地差别“就十来个百分点”。
在河内的越南新加坡商会会长施勇胜则押注,越南接下来能取得飞跃式增长。
施勇胜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近距离观察中越两国多年。他认为,越南和中国的差距已缩短至10年,关键在于,越南在崛起中可运用一个利器——科技。
施勇胜说,越南可借助5G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少走弯路,甚至弯道超速,而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时,科技还不普遍,也没有发展模式前例可循,越南却可参照中国走过的路。“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越南不须要摸着石头,看中国怎么走就好了。”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受冲击
中国部分低端制造业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短期内虽不会动摇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却将打击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国搞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之一是希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能饱和后,产业能转移到中西部二三线城市,让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
但中国因疫情封城及中美战略竞争,西方国家加大力度推动与中国脱钩,导致部分低端制造业直接转到外国。李明江指出,中西部市县地域经济要实现工业化将困难重重,“哪怕是一些基础性的、低端的工业化,也很难有机会”。
李明江说,“这是一个不好的结果”,中西部地域经济可能长期缺乏发展动力,当地民众的收入水平难提升,这将造成国内消费难提振、地区差异扩大等宏观经济问题。
不过,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分析称,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的仅仅是订单,而非产业。“准确地说,不叫产业转移而叫订单转移。”
许利平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很多企业在中越都设厂,一边疫情严重,订单就往另一边转移,订单的含金量也不高,附加值较低,所以虽然越南加工制造业的产出和贸易量很大,获益却不大,这也反映在越南偏低的外汇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