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婧:冠病歧视链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7-07 07:21

沪声纸述

两周前,同楼一名老阿姨在居民聊天群组里询问,是否有人错拿了本应送到她家的一箱杨梅。

老阿姨的对门邻居很快回复,杨梅错送到他们家,一会就让家里人送还。不料阿姨连说不用还了,“你们阳过,我不知道怎么办。”

聊天群组顿时陷入尴尬的沉默。对门邻居一家在4月初确诊冠病,但症状轻微,隔离了两周就痊愈归来。此后没人再公开提起他们染病的事,直到那天老阿姨在情急之下吐露心声。

过了一会,对门女主人发出视频,显示他们把杨梅放到阿姨家门口,又用酒精喷雾把包装箱彻底消毒了一遍。她解释,一家人从4月到现在一直阴性,没有传染性,现在“都是健康人”。老阿姨这才收下杨梅,并向邻居道歉:“对你们不了解,给你们带来麻烦了。”

这是上海疫情暴发以来,我第一次近距离目睹冠病康复者遭受的误解。从对门邻居的镇定反应看,她似乎已对这样的情况习以为常。对于冠病康复者而言,这样的歧视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职场里也并不鲜见。

中国媒体本周报道,部分冠病康复者在上海求职时屡屡碰壁。不管是应聘电子厂工人,或是保安、快递分拣员,都被告知“阳过的不要,进过方舱的不要”。有企业还要求查阅求职者最近两个月的核酸检测记录。

招聘中介透露,富士康、迪士尼乐园等大企业都拒绝招收曾患冠病者,而大金空调更在招聘信息中列明,不仅不招感染过冠病、进过方舱的求职者,连方舱志愿者也不招。

尽管律师和医生纷纷发声指出,企业拒招感染过冠病的求职者,无论是从法律还是医学角度都站不住脚。但大家心知肚明,雇主的决定并非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冠病康复者的确有复阳的几率。一旦有员工被检测出阳性,即便他们不再具备感染性,企业也要面对停工停产的后果。刚走出封城阴影的上海企业,哪怕再招工心切,又有几家敢冒这样的风险?

别说是冠病康复者,就连曾暴发过冠病疫情的上海,至今仍受到歧视。在上海解封一月有余、多地发文解除对出沪人群限制之际,一个本地朋友打算到周边省市旅游,依然被当地酒店劝返:“社区规定,现在还不能接待上海来的客人。”

个人回避与冠病康复者接触,是担心万一他们复阳,自己就算没被感染,也可能作为密接者被隔离;企业不招“去过方舱的人”,是为了降低一人阳性、全厂停产的经济风险;地区拒收曾有过疫情城市的居民,则是减少疫情传播导致主官丢乌纱帽的几率。令人恐惧的不只是病毒,更是随之而来的人身限制、经济损失和政治后果。

事实上,在武汉暴发冠病时,社会上就存在对已痊愈患者和武汉人的歧视。两年过去,冠病毒株危害性明显减弱,大部分中国民众已接种过疫苗,人们对病毒也有更多了解。吊诡的是,冠病歧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着今年来各地疫情此起彼伏,受歧视人群越来越广泛,限制越来越多。

在意识到严苛防疫对中国经济造成空前压力后,官方近期开始选择性调整管控措施,包括降低多个国家入境中国的检测要求,缩短入境隔离期、取消被诟病已久的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等。一向对其他地区严防死守的首都北京,周二(7月6日)也宣布放宽外地进京要求,并计划恢复直飞北京的国际航班。

但与此同时,落实到各地的防疫要求并未因此放松。出现新一波疫情的西安本周起实行为期一周临时性管控措施,关闭多个公共场所并暂停堂食、演出等活动。上海也因本土疫情反弹而对多个区展开全员核酸筛查,并要求KTV场所暂缓开放。

近期在新加坡引发新一波疫情高峰的奥密克戎BA.5毒株,也已进入中国,在西安和北京开始传播。毒株传播力增强,意味着“清零”难度将越来越大。如果整体防疫政策没有发生根本转向,将有更多地区、更多民众成为冠病歧视链上的受害者。

在冠病康复者遭遇就业歧视成为舆论焦点后,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官媒,以及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抨击。就业歧视固然不对,但若只把责任归咎于雇主,而对令人谈疫色变的“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既无助于切断现有的冠病歧视链,也难以缓解企业乃至整体经济面对的压力。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