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于泽远:“没人关心经济”为何引发共鸣?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5-23 07:21

早点

蓟燕春秋

这两天,一篇题为“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的网文突然走红,引起很多人共鸣。

这篇文章列举了《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近来谈经济的系列言论,感慨“胡锡进可能是这一段时间最关心中国经济的大V和民间精英,但其他人去哪了?”

文章质问,“最应该为中国经济的鼓与呼的本应该是经济学家,但我们的经济学家在干什么?”“在为中国经济疾呼的问题上,中国经济学家做的说的远不如胡锡进。胡锡进当然也会讲辩证法,但他的标题和文章的‘标红’至少没有弯弯绕”,“连胡锡进都不如,这并不算是一个多贬低谁的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精英们,比胡锡进强得并不多。”

文章称,这段时间,甚至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们也不“操心”经济了。知识分子很委屈很无奈,觉得自己一直在苦口婆心,不仅没人听,还可能让自己陷入舆论风波;企业家也累了,说几句操心经济的真话,没有实质回应也就罢了,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政治正确是,谁去抱怨自己的企业经营和生计艰难,立即就涌出一大批人骂你“不顾全大局”“生命大于金钱”“企业做不好不要怪政策”“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破产了最好”,他们还能说什么还敢说什么?

“还有一个词叫麻木,4月你关在家里关心了一个月经济,满以为别人和你一样都把经济当作天下最重要的事,但到了5月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既然剃头担子一头热,既然经济并不是那个所有人都想要顾全的‘大局’,那大家就各自散了,回家关心自家的‘小局’吧。”

这篇文章之所以走红,主要因为它反映了眼下很多人对经济和社会迟迟不能恢复正常的焦虑和无奈。今年3月以来,冠病疫情在吉林、上海、北京、四川等地蔓延,导致不少地方处于封城或半封城的状态,不仅严重冲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信心。

中国官方上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工业、服务业、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4月份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4月失业率升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在封城50多天的上海,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3%,几乎腰斩,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和去年同期相比更下降61.5%。5月以来,北京多个区域处于半封城状态,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肯定也不会好看。

北京市前天宣布再发四条措施,进一步从严从紧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其中包括:朝阳区、丰台区、房山区、顺义区、海淀区实行居家办公,其他区进一步降低到岗率,减少人员流动;坚持非必要不聚集,降低人员流动,全市居民减少外出,落实不扎堆、不聚集等防疫要求。

过去一个月来,北京市官方媒体的主旋律就是如何严防疫情蔓延,核酸检测也成了绝大多数居民每天的“必修科目”。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除了一日三餐和疫情外,别的都已无暇顾及,就算想顾及也无能为力。

于是,那些重视经济和民生,恢复市场信心的呼声常常被淹没,这篇“没人关心经济了”的文章自然引起了广泛共鸣。还有人担心,再这么耗下去,不仅疫情可能防不住,官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也将沦为空谈。

但要说官方不重视经济,显然是以偏概全。多年来,发展经济是中国执政党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所谓“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全是问题”,也是中国各级领导层的共识。官方如不重视经济,无疑是自废武功。

中国总理李克强上周在云南召开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2个省政府负责人座谈会,其中10个省经济总量居中国前10位。李克强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毕;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挖掘政策潜力,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不过,人们担心的是,虽然高层一再强调疫情要控住、经济要稳住,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但上海、北京等地封城、半封城以来所付出的代价着实不小,长此以往,保经济、保就业目标恐怕难以实现。

美国彭博社近日发布智库预测称,中国今年经济增速最低可能只有2%。果真如此,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没人关心经济”可能夸大了现实,但公众对这一话题产生的共鸣和担忧,却是真实的,需要官方认真对待并尽快找出解决之道。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