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中国还能投资吗?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5-06 07:21

早点

北看记

对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资深投资人而言,这是个反复循环的老问题了。

它每隔三四年就会在投资圈里、在媒体和论坛中被拿出来讨论一番。然而,今年的情况明显更严峻,笼罩市场的困惑比过去二三十年中任何时候都更浓重,反映投资人与企业家的信心荡到了谷底。

自从中国政府前年底、去年初大力整肃平台经济、再针对校外教培业以来,中国概念股早已哀鸿遍野。进入2022年,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关系的紧张,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中国连带遭受制裁的隐患,这些政治因素让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与不可预测。在此之外,从投资人到普通民众内心都在打鼓:当前的严格防疫措施会不会毁掉中国经济?地缘关系紧张与政治风险,非一般投资审查程序所能估算,这也是中国“不能投资论”的理据之一。

即使在中共政治局上周明确表示将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释放高压监管落幕的信号,市场仍是弱不禁风。才没几天,官媒本周二一则杭州市国家安全局对“马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乌龙新闻,就把股民吓得不分青红皂白地恐慌抛售马云创办的阿里集团股票,导致阿里股价在半小时多里戏剧化地暴跌逾9%。这桩“一某之差引发的惨案”,生动地体现投资人信心之脆弱。

不过,在国际知名经济智库、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米尔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本周举行年会期间,当主持人在其中一场聚焦中国经济的分论坛中单刀直入地提问:“中国还能投资吗?”答案却出人意料。

同场的五位在中国市场上身经百战的资深投资人以及青年企业家,异口同声地表示看好中国市场。

18年前进入金融投资领域,香港私募股权公司Celadon Partners创办人唐堂首先态度鲜明地指出,断言“可以不投资中国”,这太简单化了。他的论点包括:中国以外的市场也十分复杂,而且地球上已没有多少具有全球业务的公司、也愈来愈少全球性的投资人,没有直接或间接曝险于中国。换言之,想避开投资中国有些不切实际。

综合论坛上的发言,高管们认为当前要投资中国,关键在于深入分析与估算风险,并且要足够灵活、有辨识力。过去值得投资的领域也许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一些新领域如球鞋、手表反而值得关注,而且“激动人心”。

这些投资老将们,以娴熟的英语和惊人的冷静语气,破解当前困扰市场的问题,娓娓提出他们在阴霾中看到的希望。

其中,时代资本管理合伙人谭海男坦言,这是他18年投资中国的职业生涯中,中国经济前景最黯淡的时候,但关于中国的三个基本假设并没有改变。首先是中国的创新将继续,中国并继续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超出比例的贡献;其次,中国的政治环境并不会恶化得外资无法持续运作;第三、他认为中国政治将继续保持稳定,在地缘政治关系上,也不大可能对西方世界采取剧烈的回应。

谭海男认为:“()中国官方希望被人铭记的政治遗产大概率是和平统一台湾,而不是乌克兰战争的坚定支持者。”谭海男也表示,现在是投资中国的大好时机,他从没见过这么多还在赚钱的企业,其股价低于现金值,所以他现在“忙着”,当然投资必须看准对象。

于是,论坛主持人的开场白与嘉宾立场形成了对比。也许“看衰者”已不敢出席论坛和发言,但无论如何,这也在在凸显出,关于中国的一系列问题都处于撕裂状态。在防疫问题上,清零与共存派撕裂;在俄乌之战中,普粉与乌克兰同情者撕裂;在投资领域,与“不可投资论”对垒的,赫然是“大好时机论”。

撕裂状态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人对于现实悲观,对于当前政策的选择与走向感到困惑、不安与不满。地缘政治与疫情变化莫测的现实,显然是造成社会困惑的部分原因,但持份者对官方决策的信心不足,也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中国官方出台政策时,常常不忌讳“雷霆万钧”与“突如其来”,这虽然能达到出其不意的震慑效果,但是对于形成可预期性的环境实在有弊无利。当市场与社会信心反复受震动、受考验,信心自然会低落,而信心一旦失去,越惊悚的消息——比如马云被抓,大家越不敢不信。而修复信心需要很长时间。

“中国还能投资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两方面:一是在中国相关的投资领域是否还有赚钱的机会?二是中国的经济是否还有未来?这个问题被抛出,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无奈,也让“唱衰中国论”有更大市场。虽然问题的答案从未改变:中国的前途依然十分光明,但在眼前的寒冬要如何度过?几时能过去?这是个问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