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于泽远:孙春兰督战上海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4-04 07:41

蓟燕春秋

在上海疫情失控,动态清零引发争议的紧要关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赶到上海,一锤定音。

据官媒新华社报道,孙春兰前天从吉林赶赴上海后,即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负责人交换意见,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紧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这是上海本轮疫情暴发后,主管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孙春兰首次现身上海。官媒在报道中明确宣示,孙春兰到上海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要求”。也就是说,孙春兰带着高层“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的“尚方宝剑”,前来上海督战。

3月中旬以来,上海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迅速上升,近几天更是不断冲高。上海防疫专家陈尔真认为,上海的疫情规模已超过两年前的武汉。

在本轮疫情之前,上海市对偶发疫情采取精准防控措施,不轻易封闭社区,也不轻易进行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收到良好效果,被舆论称为“防疫优等生”。本轮疫情暴发后,上海市面对迅速扩散的疫情,仍坚持不轻易封区、封城,尽力减少防疫措施对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冲击。直到疫情在全市范围内失控,上海官方才在3月30日晚宣布实行类似封城的“全域静态管理”。

上海采取的“精准防控”政策在获得不少赞誉的同时,也招来不少批评。尤其在本轮疫情失控后,上海成为众矢之的。一些舆论指责上海对疫情掉以轻心,以避免影响经济和民生为借口不严格执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企图侥幸过关,结果更加被动,危害也更大。

但上海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作为拥有2500万人口的中国最大经济中心,上海很难像其他地区那样动辄封区封城,否则其负面影响将远超上海一地。实际上,经过两年多的严防死守,中国高层也认识到动态清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习近平在3月17日中共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各地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采取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尽量不封区封城,也是按照这一要求行事。

只不过,奥克密戎病毒的传播力之强超出预期,上海的“精准防控”不断破防,最终不得不启动类似封区封城的举措。有人说,这是上海抗疫政策的失败,迫使孙春兰代表中央到上海督战。还有人认为,上海这次抗疫失败,不仅严重冲击了上海经济和民生,也将影响到上海主政者的政治前景。

上海疫情失控,有关决策者和专家当然有一定的责任,但并不代表“精准防疫”已经过时或者失效,也不代表动辄封区封城就一定正确。事实上,在传播力超强的病毒面前,包括封城在内的任何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因为人们不可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一有确诊病例就封区封城,那也是怠政懒政,不负责任。

同时,经过两年多的严防死守,尤其在病毒危害性明显减弱、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部分民众对严厉管控带来的种种不便颇有怨言,配合防疫措施的意愿也在递减。

这两天,上海一名感染者家属和上海市疾控中心一名专家的通话录音引发很大反响。录音中,这名专家抱怨说:“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在做一个防流感的,你看到现在哪个国家防流感这么防吗?”

这名专家的观点未必是主流,但确实反映出很多人的心声。不难预见,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主动或被动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中国严防死守的防疫措施将面对更多挑战。

应该说,中国过去两年多严防死守的防疫政策虽然代价不小,还是收到了巨大成效。官方眼下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动摇,仍十分必要。目前看,如果贸然放弃动态清零政策,中国的医疗资源、公众对病毒的认知以及官方的形象,都难以承受这一后果。在坚持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的两难选择中,前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冲击可能更小。

但毋庸讳言,病毒将长期存在,单靠严防死守终将难以为继。中国疫苗接种率已接近90%,各种治疗手段也不断出新。这轮疫情虽然感染者众多,但重症率和死亡率极低,说明疫苗和治疗都已见效,为未来调整防疫措施打下了基础。

以官方防控经验和社会动员能力,上海、吉林本轮疫情应该能够实现动态清零。但未来如何因应病毒变化,进一步提升疫苗和治疗效果,不断减少防疫措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官方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