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上海,“封”还是“不封”
早点
沪声纸述
一早起来,发现上海住家的小区被封了。
居委会在微信上通知,本小区即日起闭环管理至少48小时,期间居民要接受两轮核酸检测,若全员检测结果都为阴性,方可解封。
下楼一看,小区大门被铁链死死缠住,原本可以送上楼的快递包裹,在门口堆成了小山。居民楼前支起两张桌子,桌后是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桌前排起了测核酸的队伍。
等待测核酸的人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阿姨正询问周围人怎么在手机上登记核酸检测,一名抱着孩子的妇女则向社区人员抱怨:“本来今天要把小朋友送去爷爷奶奶家,这下就不让出去啦?”
一夜间,小区居民的生活变得很不一样,但这变化也在预期之中。本月冠病疫情加速扩散以来,上海多个办公场所和住宅区陆续封闭管理。身边许多朋友都经历了在公司或住家被封的体验,还有人刚结束公司封闭管理,回到家后又遇到小区封锁。
听到我住家被封的消息,朋友们并不惊讶,而是淡定地发来“生存攻略”:如何从前来的医疗队伍装束判断这是例行筛查,还是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各个买菜App都在几点补货,什么时候能抢得到新鲜蔬菜……
被封第一天,生活没受太大影响。外卖和快递还能照常派送,只是得多走几步到小区门口领取,核酸检测也秩序井然,排队不到10分钟就完成检测。但从窗外望出去,原本人来人往的街道一下冷清了,不远处的小学校园也变得空空荡荡,不再有学生们的嬉戏打闹声,取而代之的是不时呼啸而过的救护车鸣笛。
一个月来,传播力强劲的奥密克戎毒株,让中国各地疫情再起,单日新增病例数屡创新高。疫情重灾区吉林省“封省”,一向坚持精准防控的深圳也封市一周。至于半个月来新增上千名感染者的上海,更是不时遭到各地网民质疑:上海怎么还不封城?到底什么时候要做全民核酸?
上海官方本周表明,上海目前不会封城,现在也不必封城,将努力把疫情对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官方同时对若干重点区域实行“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进一步加强社会化防控。
长期被视为“防疫模范生”的上海,这次由于入境隔离点防疫疏失造成疫情扩散,官方不得不以局部封闭管控来阻断疫情传播。但这个2500万人口的中国航运枢纽、全球金融中心如果全面封城,对中国国内经济、民生,乃至国际投资者信心,都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整体防疫政策,上海也发挥重要的样板作用。中国卫健委本周推出新版冠病诊疗方案,提出轻症病例可免入院治疗,并缩短出院后健康监测时间,释放出放宽防疫管控信号。民间已嗅出这是中国政府在空前经济压力下做出的政策调整。而上海采取的“精准防控”,此前能在防疫与经济间保持平衡,被视为较可持续的防疫模式。
因此,上海在本轮疫情中的选择备受关注。如果连这名“模范生”最终也走上封城之路,其他城市就更得祭出高压手段才能控住疫情传播。这将加大中国防疫政策的转向难度,除了损害民生,也令经济发展面对更大阻力。
彭博社本周预估,若中国对当前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的14个省份采取大范围封城措施,将重创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4.4%。澳新银行也预估,如果沿海和东北主要省份都像深圳那样封锁一周,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减少0.8个百分点。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虽然名义上没有全面封城,但上海实际处于半封城状态——不少民众行动受限,许多商家暂停营业,这也让一些民众心态发生了转变。
上周末结束出差,从机场搭德士回家时,发现平日里拥堵不堪的路段竟然畅通无阻。德士司机见我一脸惊奇,说:“你这阵子都不在上海吧?最近马路上都是这么空的,好多人出不来喽。”
司机接着抱怨,他从早上6点半就开始在机场等客,四个小时后才接到我这第一单。“以前看别的地方封城,觉得理所当然,为了控制疫情嘛。现在感觉……还是不要封的太厉害,不然怎么过日子呢?”
上海在“封”与“不封”之间的两难局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决策层在“清零”和“共存”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位“模范生”能否在马失前蹄后迎头赶上,再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关注这个问题的,不只有上海市民,也不只是中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