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将中国列为“系统性挑战” 北约扩大对中俄围堵 新冷战雏
台湾国策研究院昨天围绕北约峰会相关课题举行座谈会。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苏紫云在会上指出,北约本来是以陆权为主的防御性组织,但这次峰会结果显示,“海洋北约”的雏型已渐渐浮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在最新版战略概念文件中,把中国列为“系统性挑战”,台湾学者昨天形容此举为北约“东望”,并指北约国家顾虑北京近年推动“升级版灰色地带行动”,加上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更趋紧密,因而扩大对两国围堵,新冷战雏形已逐渐成型。
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北约(NATO)峰会周二通过新版战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指俄罗斯是北约联盟“最显著且直接的威胁”,并首度在战略概念中列入中国,指中国构成“系统性挑战”。
台湾国策研究院昨天围绕北约峰会相关课题举行座谈会。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苏紫云在会上指出,北约本来是以陆权为主的防御性组织,但这次峰会结果显示,“海洋北约”的雏型已渐渐浮现。
他认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四大非北约成员的与会,以及北约国家法国、德国、比利时海军参与环太军演;法国、英国军队近年频繁出现在印太区域,都象征北约放眼海洋安全的趋势。
苏紫云指出,台海、南中国海等区域涉及欧盟海上交通线安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估计,全世界约60%的海上贸易运输经过南中国海,货物约达5.3万亿美元(约7.39万亿新元),贸易总额为全球运输的三分之一,是连通东北亚与欧洲的主要供应链。
他说,对欧美等国而言,近期北京提出台海“内海化”的排他性海权诉求若成为事实,将对经济与海上安全产生重大打击。由此切入,就能理解以欧洲安全为主的北约,这次为何“东望”。
这次通过的北约新版战略概念也认定,中国采取广泛政治、经济与军事工具,以增加全球足迹并发挥力量,同时保持战略、企图及军事扩张的不透明。
对此,与会的国策院执行长郭育仁指出,北京借由2021年陆续公布的《海警法》《海上安全法》,以及6月颁布《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在东海、南中国海、台海、南太平洋推进“升级版灰色地带行动”(upgraded gray zone activities),挑战现状并测试对手反应,试图以量变造成质变,产生新现状。
学者:北约特别关注北京在南中国海行为
他说,过去北京在上述区域通过海警等执法机关维权,如海警船频密出现在钓鱼岛海域,次数远高于日本船只,以“切香肠”方式声索钓鱼岛主权。
郭育仁认为,北京近期陆续通过《海警法》《海上安全法》合法化新现状,这次颁布《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后,更令解放军可在非战争状态下采取维权行动。对照北京关于台海“内海化”的主张,意味着解放军未来很可能会常态化阻止外国军舰行经台海。
他在会后受访时进一步指出,北约国家尤其关切国际航道问题,会特别关注北京在南中国海的行为。
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智盛则在座谈会上提到,俄乌战争延续至今,中俄已逐渐摸索出应对西方制裁之道,两国战略协作更加紧密,隐性结盟也转向显性。
他认为,这是北约扩大对中俄两面围堵的主因,新冷战雏形也随之成型,而日韩等亚太国家在北约同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华围堵效果,将是影响中俄协作的主要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