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稿:“模范生”搭解封末班车 台湾带伤追赶世界
台湾
台阶上
闭关两年半的台湾,终于在疫情大暴发后,带伤步向边境解封。
曾经引以为傲的防疫光环,为何忽然黯淡无光?
若8月开放自由行,宝岛旅游将如何焕发新风采?这场疫情会如何牵动年底的地方选情?
台湾在2020年1月21日通报第一起冠病确诊病例,随后始终严守边境,直到本月15日才迈出松绑的关键一步,将入境隔离天数缩减到三天,并有望在8月入境免隔离,打开大门迎接外来旅客。
回顾两年半的疫情管控,台湾从防疫模范生,沦为解封末班车,细看台湾民间社会与民生市场,处处可见令人揪心的伤痕。
尤其是近期死亡数激增、染疫死亡必须24小时内火化的无奈、儿童染疫死亡频传,以及观光旅游产业枯等解封变“惨业”,不禁让人寻思,到底在这场世纪瘟疫天灾中,人祸成分有多少?
伤痕是难以漠视的真实存在,但如何看待与处理伤痕则因人而异。带伤迎向解封的台湾,能否找到解方和药方,让伤口愈合?当人揭开伤疤,甚至在伤口撒盐时,伤痕会变成什么形状?伤痕终究会随时间淡去,但它会在社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一起来看看台湾在防疫管控、观光旅游、政治效应的状况,并通过专家的视角,检视迎向解封后的台湾,下一步走向何方?
从加零到共存 从严防到松绑
从第一起病例到今年3月19日,长达26个月以来,台湾总共累计2万1492起病例,算来平均每天新增27起病例。其中包括许多日子,本土病例数都是“加零”。
当时亚洲各地,包括日韩新港,都面临一波疫情大暴发。反观宝岛俨然防疫模范生,让台湾民众滋生相对幸福感,也难怪行政院长苏贞昌自诩台湾是“举世滔滔中的幸福之地”。
但正如许多专家指出,台湾在前段的防疫成绩良好,除了要归功于医疗人员努力、人民配合,也因为将病毒阻绝于境外,并且拒绝在境内进行广泛快筛。因为没筛,隐藏的黑数也就隐藏着了。
当传染力特强的奥密克戎变种毒株来袭,台湾边境防线和境内防疫,终究还是挡不住。
今年4月初疫情升温,病例数迅速在4月15日破千、4月28日破万,并在5月27日达到9万4855起的高峰。
到了本月14日,台湾已突破300万起病例。短短三个月增加298万起病例。三个月来,平均每天新增3万4275起病例,是过去两年多每日平均数的千多倍。
截至本月18日,台湾累计324万4453人确诊,5049人染疫死亡,染疫死亡率达千分之1.55。
把视野拉大至全球,这场世纪大瘟疫已造成超过5亿人染疫、600多万人染疫死亡。全球的平均染疫死亡率是1.2%。
台湾因病例激增,也加快了群体免疫的步伐。以截至5月底的台湾总人口2319万6178人计算,染疫人口已达13.5%。卫生福利部推估因种种原因没申报的“黑数”可能有两三倍,因此实际染疫者或已达三成人口。加上目前超过八成人口接种两剂疫苗,近七成人口完成追加剂,台湾已逐渐具备解封条件。
在疫情暴发的4月初,台湾蔡英文把防疫战略定调为“重症求清零、轻症可控管、正常过生活”,宣告走向与病毒共存之路。
不过,忽然从清零转向共存,也暴露出政府缺乏超前部署的短板,包括快筛检测(ART)试剂、抗病毒药物和儿童辉瑞BNT疫苗都准备不足,即是明证。
面对民怨如潮、民调满意度滑落,台湾政府边挨骂边加把劲,随后快筛、药物和儿童疫苗的供应都已补上。
进入6月份,新增确诊病例逐周缓降,疫情从高峰来到高原,并持续趋缓,专家评估到7月的每日新病例有望跌至数千起。
台湾严防病毒的入境和隔离政策也随之松绑。继3月7日入境检疫隔离天数从“14+7”(14天居家检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放宽为“10+7”、5月9日缩短为“7+7”,6月15日再减半到“3+4”(3天居家检疫+4天自主防疫),并预示8月有望改为“0+7”,甚至可能解除所有完整接种疫苗者的入境限制。
染疫死亡数高可能因素:
就医障碍与儿童疫苗迟买
当传染力更强的变种毒株来袭,染疫人数势必飙升,但台湾这波疫情的两个突出现象:死亡率激增、儿童与青少年死亡频传,持续令社会感到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染疫死亡比例已突破官方希望守住的“千分之一防线”、超过四成染疫死者在确诊三天内去世;有17名儿童和三名青少年染疫身亡,12岁以下儿童确诊人数已超过17万人。
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台湾染疫死亡率激增的两大原因是就医障碍和通报黑数,“这两个因素也是台湾在人口统计上出现超额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王任贤说,就医障碍呈现在延迟诊断、取药慢、召救护车困难、住院等很久;通报黑数的背后原因则是限制太多,包括确诊者和密切接触者都得强制隔离,加上考虑到看病和拿药困难,许多人干脆不报,黑数飙升到官方估计的两三倍。
至于远超过亚洲各地的儿童染疫死亡人数,王任贤认为这与太迟采购到儿童疫苗,也打得太慢密切相关。
5月疫情高峰时,儿童染疫死亡个案频传。全台各县市在5月25日才陆续开放施打辉瑞BNT儿童疫苗,各地都有焦虑的家长凌晨时分到接种站排队,带孩子去施打。
6月初,饱受批评的政府在六都设立大型儿童疫苗接种站化解民怨。记者到中正纪念堂接种站走访时,育有5岁独生女的王心柔说,前阵子多名儿童染疫引发脑炎令她很担心:“女儿前一天刚过生日,我就马上带她来打疫苗。”
另一名任职国际物流业的王姓女士也表示,本来并不担心,但眼看多名儿童染疫身亡,她也连忙带9岁和7岁女儿去接种,“打了比较安心”。
儿童第一剂施打率达73.6%
截至本月16日,5岁至11岁儿童的第一剂疫苗施打率已达73.6%。王任贤认为,这个超高施打率恐怕“是死了17条儿童的人命”才激发出来的。
台湾的防疫光环,为何忽然黯淡无光?王任贤对此回应,台湾过去的防疫其实做得不错,医疗量能也足够,关键是对这一波疫情准备不足、设置太多障碍,造成“重症难清零、轻症过度控制”乱象。
王任贤认为,只要拿掉所有的就医障碍和不必要的控制,把资源重点放在控制重症,并在边境关卡做好入境筛查,就可以完全解封,回归常态防疫和“重症求清零、轻症可控管、正常过生活”的防疫战略大方向。
只要拿掉所有的就医障碍和不必要的控制,把资源重点放在控制重症,并在边境关卡做好入境筛查,就可以完全解封。
——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
疫中开发深度旅游 观光业者只欠解封
台湾观光“惨业”伤痕累累,但学者和业者都指出,台湾在疫情中打磨出更多深度旅游和自然环境旅游玩法,如今只欠东风,只要解除观光障碍,就能追上国际旅游解封热潮。
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去年全台入境旅客只有14.4万人,是2019年最高峰1186.4万人的1.18%,也是1956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
学者:须吸引观光业人才回流
世新大学观光学系副教授陈家瑜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观光产业面对市场和业绩萎缩、年轻从业员转行,确实伤痕累累;如今最大挑战是必须以高薪吸引人才回流,提高接待能量和服务品质,才能捉住疫后旅游商机。
台湾向来是国际旅客最爱的旅游点之一。陈家瑜指出,疫情期间业者面对更难讨好的台湾境内旅客,开发出更多强调体验和创意的深度旅游和自然环境旅游新玩法,包括分段爬遍台北临近山区的“台北大纵走”。
但她坦言境内市场无法支撑观光产业,希望政府加速有序开放边境,同步解除入境隔离和办签证的观光障碍,以追上这一波国际旅游解封热潮,迎向有感的观光市场复苏。
台湾商圈产业观光发展联合总会总会长周水美也告诉《联合早报》,这场疫情激发出全台商圈店家的危机感,绞尽脑汁吸引更挑剔的台湾旅客,开发出综合人文特色、美食与美景的旅游新亮点,如南投鹿谷的茶园,教旅客如何自制茶叶、辨认好茶好树,带回不一样的深度体验。
周水美估计,全台约两成服务不佳的观光旅宿业者在疫情下被淘汰,但也有不少优质店家屹立不倒,为旅客提供CP值(性价比)更高的优质服务。
也是台北市温泉发展协会理事长的周水美说,新北投温泉商圈今年至今的整体业绩受疫情冲击超过五成,有旅宿餐饮业者的业绩更只剩一两成。
她透露,为了应对疫情和迎接解封,协会争取到政府补助,重新整修拥有珍稀青磺泉质、自然涌泉冒烟如仙境的浪漫景点地热谷,包括设置户外岩盘浴,让旅客坐下放空,也让心肺与呼吸道畅通。地热谷将在7月初重新开放,让旅客免费游览。
她表示,下半年也有系列活动迎接国际旅客,包括夏季旅展、女巫魔法节、月琴季、铁道生活节和台北温泉季,欢迎旅客来台享受台湾风景、人文、美食、温泉与殷勤服务。
学者:
若将防疫政治化
失温政府恐失势
学者认为,台湾政府“三分防疫七分政治”,自我追捧又绝不认错,虽然眼前执政优势看似难以撼动,但若继续在同温层搞两极化斗争,可能会走向衰败的悬崖。
台湾疫情牵动选情,年底11月26日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已进入关键的提名“掀牌”阶段。以最受瞩目的台北市长选举为例,有望代表民进党出战的卫生福利部长陈时中因领导防疫有功,民调满意度一度破九成,但最近防疫指挥负评连连、连串失言引起反弹,在不同民调中的满意度都腰斩到四成多。
不过,据民进党消息,掌握提名权的蔡英文和挺蔡派系,依然认定必须支持陈时中出战台北市,并期待疫情趋缓后重新温情包装,宣传整体防疫成果,否则放弃他就等于承认防疫失败,势必拖累整体选情。
时事评论员、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杜圣聪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台湾防疫治理缺乏超前部署,也有为德不卒之处,但各方面都已努力追上,整体表现瑕不掩瑜。
他认为最大问题是政府为巩固政权,“把80分吹嘘成100分,又绝不认错”,明明是医疗人员和全民努力配合,却总割取大家共同努力的果实,并常带着有色眼镜对付在野党地方领袖,包括在国民党籍新北市长侯友宜丧母守孝期间,对他发动无情的政治攻击。
杜圣聪表示,若能将问题如实呈现,人民虽未必满意,但普遍上都能接受政府的防疫努力,但政府在回应政治对手和人民质疑时,态度明显缺乏同理心和温度。
他以染疫死者“24小时火化之乱”为例,指政府明明说过必须24小时火化,却在死者家属和社会反弹后一再改口和解释,撇清关系并死不认错,拖了两周还没提出明确指引,反而让台北市和新北市抢先提出半透明尸袋瞻仰遗容、安排宗教仪式的人性化做法。
也是铭传大学网路声量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的杜圣聪说,从政党支持度和主流民意来看,估计未来三年民进党依然缺乏强大在野党的制衡,也会继续在同温层里搞网络声量和同仇敌忾的两极化斗争,但若继续杀红了眼忘记刹车,就会逐渐接触不到民众和反对党真实的声音,一路走到悬崖边,复制国民党执政后期失败的速度,酝酿下一次的政党轮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