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不断释放积极入新群的信号 进入CPTPP的路怎么走?


 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  更新时间:2020-12-01 16:48

作者:许菁

来源:路透社

从持“开放态度”到“积极考虑”,中国对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抛出橄榄枝。现时虽然谈判尚未正式启动,但了解情况的人士指出,相关前期评估筹备工作已经进行。

多位官方人士对路透提到,中国已就加入CPTPP相关事宜进行前期酝酿筹备,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调查评估、以及进行不同情境可行性研究后认为,加入CPTPP之路会面临制度性障碍难题,但总体符合中国发展的利益,破解相关难题亦将助推中国开放程度更上台阶。

考虑到现行CPTPP规则已生效实施,新成员的加入需遵循现有规则要求,在关税减让、环境保护、劳工标准、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法律政策框架上,中国需做出进一步调整,并将从制度上对国内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中国自身角度来讲,加入CPTPP意味着现有一系列制度体系要有更高的标准,但这也与国内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相一致。”一位中国官员举例称,在国有企业和指定垄断、劳工标准、竞争政策等,虽然执行上的难度不小,但符合近年来要建立公平竞争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目标。

他并称,虽然标准高、有难度,但CPTPP对于市场准入、非关税壁垒、投资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更好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对外部贸易争端起到减震缓和作用。

CPTPP成员国会议曾就新成员加入问题进行讨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中国适时加入CPTTP谈判时机比较成熟,并应采取“入世姿态”和循序渐进谈判策略。

其所在的团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指出,中国现有标准与CPPP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CPTPP要求各缔约国要相互分享各自国有企业的信息,以消除国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要求禁止或限制对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或优惠待遇;禁止国有企业向其他地方企业提供优惠;要求确保跨境数据自由流、保证互联网自由开放及禁止地方性规定等。

今年以来,中国官方多次表态,对CPTPP持积极、开放和欢迎态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最新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的前身为由美国主导成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上任后签署行政令宣布退出TPP。随后,日本接替美国,与其余的10个国家经过数月谈判,在2018年宣布达成CPTPP,并在现行CPTPP协议中冻结美国此前主张的20项条款,预留了美国回归的空间。

另据一位不具名的中国官方人士称,与TPP相比,CPTPP在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条款进行了删减和修改,遏制中国的目的和能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中国近几年在知识产权以及环境保护领域的进展,则拉近了与CPTPP标准的距离。

作为目前CPTPP的“领头羊”,日本近日发出了CPTPP扩容的信号。日本首相菅义伟日前表示,日本致力于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可能顾及中国和英国加入该协定的利益。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认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此基础上考虑加入CPTPP就比较成熟了,不过,从积极考虑加入、到正式进入谈判直至达成协议,将经历较长的过程。

在新冠疫情阴霾挥之不去、多边贸易体系频遭挑战的当下,RCEP尘埃落定。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将协调亚太地区内不同自由贸易协定水平不一、碎片化问题,还有望通过形成更大范围的贸易投资合作,扩展多元化的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由于CPTPP成员国家多为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相较于RCEP更高,这也预示着中国在成为新成员的道路上付出诸多努力,包括增强国内相关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冲击的弱势产业行业亦面临考验。

刘向东指出,以中国的经济体量将会成为CPTPP中的重要经济体,作为后来者,最好的策略是遵循CPTPP的既定规则,即作为CPTPP的新进成员加入,消除初始成员国的担忧,不喧宾夺主成为规则的主导者,不主动说服相关成员国为中国的特例进行规则修改,増加其对中国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信任。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从性质上来讲,CPTPP与RCEP更接近,在会员国和地域分布上,也有部分重合,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七个国家同时参与了这两个自贸协定。不同的是,CPTPP在贸易以外的诸多领域有着更为严苛的加入标准。

但过去两年,中国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加速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开放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要素市场配置效率等具体举措着力解决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困扰外商投资的结构性问题,并力图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这些改革措施与加入CPTPP的标准在方向上一致,为今后继续弥合差距奠定了基础。”报告称。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