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脱胎换骨重生 没有被新冠病毒瓦解
来源:路透社
总部在纽约的婴儿床制造商Delta Children一度研究将其中国生产线转至美国,因新冠疫情造成供应短缺,使得该公司庞大的美国进口关税负担雪上加霜。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1月时预测称,疫情将“帮助加快”这种将岗位转回美国的型态;一些决策者甚至表示,由于企业为了应对供应链中断而节约支出,经济全球化将更加普遍地倒退。
但Delta执行长Joe Shamie最终否决了行动,因为劳工成本更高和缺乏供应商。该公司仍打算分散供应链--不过,是将一些生产迁移至东南亚。
“如果产品品质一样且价格有竞争力,美国制造是可行的,但现在不是这种情况,”Shamie说。
“我会分散到其他地方,但不会完全离开中国。”
尽管随着全球经济落入衰退,限制旅行及社交距离措施减少人员流动,导致全球贸易量无可避免下滑,但事实证明全球化浪潮所建立起的经济联系,比部分人士原先判断来得更加强韧。
世界贸易组织(WTO)周二预测,全球商品贸易今年料将下滑9%,跌幅小于WTO今年4月预测的萎缩13-32%。
中国的工业板块正稳定回升到疫情前水准,8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9.5%,创18个月以来最高增速。德国出口商9月的乐观情绪达到2018年10月以来最高。
保护主义论调
从美国到新西兰,许多国家的政界人士今年都在力主自给自足,呼吁企业将生产线移回本国,特别是“必需性”产品。
监测机构Global Trade Alert指出,随着各国囤积防护设备及医疗用品,新冠疫情已导致出口限制措施数量增至创纪录的235项。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补贴措施有何影响,目前尚不明朗。
尽管保护主义的言论不断升温,但新征收的进口关税远低于过去两年的峰值水平,曾在2005-2013年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拉米(Pascal Lamy)认为,重返国内制造的行动将会很少。
“说的比做得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成本高昂,”拉米说道。“全球化是有效但痛苦的。去全球化又低效又痛苦。
高调设立基金的国家只有日本,政府提拨2,200亿日圆(20.8亿美元)的资金鼓励企业将生产移回国内。在第一轮拨款当中,共计对57个项目派发574亿日圆资金,每家公司分配到的金额不到1,000万美元。
“高阶决策官员发表了一连串措辞强烈的声明,但还没有拿出大把钞票协助工厂搬回国内,”Global Trade Alert创办人Simon Evenett表示,他也是瑞士圣加仑大学的教授。
而在疫情爆发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对中国进口产品发动关税战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生产活动回到美国。但另一方面,企业从中国被吸引到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并采取“中国+1”策略(China Plus One),以提高产地多样性。
“疫情是否导致更多制造业回流美国仍有待观察,”奥巴马时代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Michael Froman)在一场线上研讨会中表示。
以防万一
麦肯锡的顾问表示,在新冠疫情对价值链造成空前巨大而全面的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高管与董事会注意到供应链的问题,尽管这只是诸多冲击中最新的一个。
企业开始考虑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再只是关注采购成本。
“以往供应链是以即时生产(just-in-time)为出发点设立,以后可能会为了‘以防万一’(just-in-case)而建立,”麦肯锡主导全球化与贸易研究的合伙人Susan Lund表示。
麦肯锡预估,未来五年全球15-25%商品贸易的地点可能产生转变,受到商业理由以及例如监管这类非经济因素影响,过去五年期间该数据为8%。
Kearney顾问公司合伙人Patrick Van den Bossche表示,最乐观来看,美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从疫情与贸易战所致的供应链多元化中受益。Kearney负责制作一份年度企业回流报告。
“由于根本没有容纳大规模回流浪潮的基本基础建设,如果这种浪朝真的会出现,那也至少是五至10年后的事情,”他表示,并称这还得要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和供应商。
根据美国企业回流机构(U.S. Reshoring Institute),在过去的10年中,决定放手一搏,把一些制造业搬回至美国的企业包括肯塔基州的通用电气和俄亥俄州的星巴克。
但WTO周二表示,在2020年上半年,半成品在贸易中的占比一直持稳在52%,这表明今年企业并没有大幅回流。美国8月贸易逆差也创下了14年来的新高。
去年墨西哥和低成本的亚洲国家是美国从中国进口份额下降的主要受益者。尽管有新冠疫情,2020年前九个月越南的整体出口增长了4.2%,其中美国和中国是前两大市场。
拉米表示,应对新冠疫情以及为未来的疫情做准备,将势必导致更加着重保护消费者、更强调事先预防、安全性、进行更多检查,并对风险有不同的看法。
他表示,“对风险的更加看重将导致这种多区域化的重新分配。这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另一种形式,一种新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