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GDP超预期 消费及就业压力大需政策支持


 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  更新时间:2020-07-17 09:23

来源:路透社

作者:许菁

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持续、供需两端明显改善,6月中国经济数据继续在修复轨道上前行,并助推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回暖;由于经济恢复距疫情前常态仍有差距,政策上仍将提供支持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呈恢复性增长。

考虑到海外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受挫,国内保就业压力仍在,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下半年中国官方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仍属必要,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快落地。

“预计下半年的经济延续逐渐复苏的状态,经济增长较上半年还会加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称,超预期的数据显示经济持续在复苏,供给端明显恢复,最主要是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复工复产的力度加大,推动了经济增长的加快。

他并称,中国下半年还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应该在稳健的基础上偏宽松的调节,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但不排除有定向降准的操作。

香港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丁爽预计,财政政策仍将提供支持,但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是有限的。而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已接近尾声。“我们认为三季度可能会降准一次和MLF降息一次,仅此而已,四季度可能不会进一步下调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2.5%;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3.3%,其中民间投资同比下降7.3%。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为今年以来最高,且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4.7%,上半年同比下降1.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坚实基础。由于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域,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的蔓延扩散,世界经济经贸重启举步维艰,国内的需求恢复目前受到一定的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她称。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优化债券资金投向,严禁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决不允许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地要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市场表现方面,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四早盘短暂小升56点至6.9830元,创一周高点,但中国公布优于预期的二季度经济数据后,人民币反而转为下跌,并带动美元调整。交易员表示,可能因为利好出尽,短期汇价或面临一定压力。

超预期的数据也未提振中国股市的走势,沪综指.SSEC午盘下跌2%;中国债市周四早盘现券收益率下行,国债期货亦收高。

消费恢复较慢,就业依旧承压

相比工业与投资,消费恢复的步伐略逊一筹,主要源于汽车消费的拖累以及餐饮消费的低迷。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则指出,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并没有改变部分行业部分人群依旧受冲击的事实,仍然需要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增长0.3%,上半年消费同比下降11.4%。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上月为5.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上月为5.9%;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

“消费虽然还是小幅度负增长,但还是在逐步改善的,只是恢复的速度相对偏慢一点。”刘学智称。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的姜超、于博分析,以往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力,但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的影响明显大于工业,且目前仍未消退,尽管经济逐渐复苏,但就业依然承压。因此,预计在就业尚未出现明显改善的背景下,积极财政将加快落地,货币政策也不会收紧,而经济复苏的势头也有望延续。

从统计局的调查看,企业复工复岗的态势在持续,很多行业的企业都在扩招岗位,也有一些行业当前招聘的需求不是非常强烈。“但随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显效,随着基本面的逐步回升,随着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下半年我们有信心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刘爱华称,

她并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压力依旧较大,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住就业的基本盘。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少增173万人,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突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

中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发布最新文件,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并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发改委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下一步要加强形势预判研判,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强化精准措施,发挥好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作用,更加注重产业链协调复工复产,积极应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风险挑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