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海南自由港能够取代香港么?(2)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香港的地位,不再重要呢?众所周知,香港曾经几乎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桥头堡。香港的意义,不仅仅是吸引了多少外资,带来多少技术,更重要的,香港是中国与世界的链接。
曾经,香港只是中国边陲之地,贸易、金融、资本、人力、制度、历史、时代,诸多造化,成就了昔日的香港东方之珠的辉煌,可以说这是幸运,也是偶然幸,很难复制。
香港的特殊性,正如外交学院施展教授所言,香港的意义在于香港重要的二元性,“一方面,它是中国这个大陆法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另一方面,它又和整个海洋世界分享着同样的普通法秩序。这样一种二元属性使得HK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枢纽,其作用在中国内部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换言之,香港的价值恰在于,它是一个“他者”——拥有不同于内地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他者”的角色,它才能完成所有内地城市无法完成的功能,即将内地与西方连接在一起。
回到现实,无论海南港,还是天南地北继续落地的自贸区,对于当地经济,可能有不少想象空间,能带来一波波投资概念甚至炒作机会,但是如果放在整体格局上,他们定位初衷就与香港不同,将会更为强调中国特色。因此,与香港有序合作而不是无序竞争,将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有容乃大
一切,还是应该回到定位问题。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表达,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另一方面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从经济学而言,人均GDP才是最为重要的增长指标,对于中国来说,道路还是很漫长。
底层的贫穷,也许超出多数精英的认知,中国并不是只有一线城市的光鲜亮丽。疫情,是一次刺破泡沫的机会,不仅终结了镀金时代的想象,也揭示了贫富差距的拉大的现实,未来意味着一个软阶层社会的到来。
中国的广博,也许就体现在一方面能容得下月均收入也就1000元的6亿人,另一方面也能容纳下香港的二元性。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将是中国对抗逆全球化的终极道路。中国之大,体现在能容纳香港,而世界之大,也希望能够容纳中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更多可见作者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个人微信联系xujin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