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消中国持国债 美国会“赖账”么?
近期美国可能因为中国隐瞒疫情而采取经济行动的报道甚嚣尘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务卿蓬佩奥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对中国追责,也有报道称美国方面考虑取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也就是说要“赖账”。在被问到相关问题时,特朗普没有直接表态,但表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惩罚”中方,包括在贸易战中一直使用的关税手段。
美方是否会“赖账”?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赖账是一种违约行为,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大量国债由海外投资人持有的国家来说,真正要考虑的是违约成本。
历史上国债违约并不少见,但对本币国债违约却不常见,道理很简单,本币的发行权在本国央行,只要央行愿意,发行点新的货币来偿付国债,理论上没有任何的障碍,当然,本币超发可能带来的通胀和汇率贬值问题,那是不可避免需要付出的代价,但跟直接违约相比,这样的代价仍然是相对较小的。
当然,对本币国债违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比如说欧债危机期间,希腊等国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对自己发行的欧元国债部分违约,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是欧元的发行权在欧洲央行,希腊等政府无法直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直接支付到期债券,最终只能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来变相减轻实际支付的金额,来达到纾困的目的。
与此同时,阿根廷等国家对自己发行的美元国债的违约,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不断发生,已经让很多投资者见怪不怪。而因为违约历史悠久,阿根廷发行的本币国债无法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因此被迫发行美元国债来吸引投资者。然而,如果本国经济财政基础不理想,那么以任何外币发行的国债,都可能面临违约的风险。
所以,所谓的美国“赖账“一说,事实上不存在经济和金融层面的必要性,也没有历史可以借鉴。真正让这一话题发酵的是各种阴谋论。
那么美国赖掉全部或者部分的美元国债,抛开对中国的冲击不说,对于美国来说是否有益么?可能是笔者缺乏想象力,但从个人的理解来看,赖账自己发行的国债,对于美国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金融市场建立在信用体系上,对国债违约等于是撬动了市场的信用基石,也会导致整个信用定价体系失灵,直接冲击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高度金融化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做法似乎没有任何的好处可言。
第二,中国购买美债的美元主要来自于长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一旦这些美元投资在美国国债市场却无法正常回收,那么至少有一部分贸易商将选择拒绝收受美元——因为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美元的资金链无法形成闭环,最保险的做法是避免接收纸币,而转为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和支付体系受到挑战,那这将直接威胁这一体系中美元的霸权地位。
第三,一旦美国对中国采取金融制裁,可以想象的是中国也会采取报复手段,对于在中国有大量投资的美国企业来说,这又将成为贸易战之后的新的苦果,也只会加速中美脱钩。而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如果中美最终会脱钩,那么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的意义到底何在呢?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大量的美国投资已经并仍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投资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回报并真实将收益汇出。
因此,笔者并不认为美国赖掉国债是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打压中国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征关税可能比赖掉国债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而却不会直接影响美元的霸权地位。但加征关税可能会导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走向破裂,这似乎也不是特朗普想要看到的结果。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龃龉,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美国主要采取的方式仍然以贸易手段为主,加上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的实体名单或者单一个体的制裁,但却几乎很少触碰金融市场。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济本身十分依赖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金融系统环环相扣,很少能做到完全闭环式的操作,而不影响金融系统内的其他方面和部门。而根本上来说,金融市场的运作,预期很重要。比如说一旦美元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的预期受到冲击,可以想象市场各主体会在短期之内构想出若干种可能发生的极端状况,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市场的中长期预期,进而导致各类资产定价的快速变化。而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理性“地考虑这样的预期是否会实现,换句话说,即使在2-3年之后,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但市场的风暴已经在2-3年前已经真实发生,政策决策者和金融监管当局在风暴中根本无力去说服市场要”向前看“。
那么换个角度来说,美国是否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来避免”赖账“可能带来的金融影响呢?理论上来说,方法永远是存在的,但过度的技术操作和调整,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会带来心理层面的短期冲击。到最后,中美关系仍然会到了打打谈谈的原点,并不会改变目前的中美大格局。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