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戴庆成:香港零售业遭遇困境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  更新时间:2024-03-20 07:21

香港和中国大陆去年通关后,许多港人隔三岔五就北上消费。说来惭愧,我隔了两三个月才在上星期又去了一趟深圳。但因为好久没去,发现了一个颇有趣的现象。

记得以前在罗湖口岸出境后,周围有数家茶餐厅,还有一些找换店、电话卡店铺和物流公司。这次在关口所见,这些店铺的人流一般,生意算不上很好,反而是口岸地下一层出现了十余家烧腊店,蔚为奇观。

这些烧腊店都是售卖烧鸡、烧鹅、烧鸭和烧乳猪等,价格和香港差不多,大约100元人民币(19新元)左右一只。不过隔着玻璃橱窗看上去,挂在里面的各种烧味色泽鲜亮,卖相不错,吸引了不少香港人购买。

一些港人在排队时闲聊了起来。有人说疫情前在罗湖口岸也有一两家烧腊档口,试过买了返港吃后肚子痛,近年大陆食物卫生水平提高,才放心再次购买;也有人批评香港街市卖的鸡几乎没什么味道,相比之下大陆新鲜鸡好吃多了,于是买一些回家享用。

巧的是,我回到香港的隔天,香港最大的食品及快速消费品分销商——大昌行集团,宣布由于业务受到不确定的外在因素和各种营运挑战,决定终止食品市场业务,关闭旗下“大昌食品市场”公司全线28家食品零售店铺。

“大昌食品市场”在香港已有近40年历史,最高峰时期有90家分店,是香港首屈一指的急冻食品公司,对香港民生有很大影响,也是许多港人的集体回忆。“大昌食品市场”宣布结业后,随即引起香港社会热议,有些媒体翌日甚至在重要的版面作全版的报道。

当然,过去一年香港已有不少和零售业相关的负面消息,例如新鸿基地产集团旗下一田百货的沙田旗舰店及大埔分店,今年农历新年后已经缩减规模;华润集团的“U购超市”早前也宣布大幅削减分店数目。在一些港人眼中,“大昌食品市场”结业已经是见惯不怪。

问题是,香港本地零售业在疫情结束逾一年后,为何生意仍然异常冷清,未有复苏的迹象呢?

陆港两地去年通关后,香港很快就掀起一阵北上消费热潮,许多港人喜欢周末或假日前往深圳旅游,以价廉物美见称的美式超市“山姆”更吸引了不少港人专程前往购物。有香港旅行社甚至开设了“山姆团”,抢走部分香港超市及零售商店的生意。

香港政府统计处早前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2019年1月份即疫情前,香港的零售业销货额达到481亿港元(83亿新元),但今年1月份却只有365亿港元,五年之内几乎暴跌了两成五。

若按照超级市场类型比较,今年1月香港超级市场货品的销货价值也按年下跌了9.3%。其中,新鲜或冷藏肉类、鱼类、海产类食品、水果及蔬菜及冰冻食品类别的跌幅更有逾一成。罗湖口岸的烧味店冒起,正好可以解释到这个现象。

许多人到外地旅行,看到钱包还有一些剩下的当地货币,离境前往往会在机场购物。深圳一些商家看准这种行为模式,纷纷在罗湖口岸关口开设烧味店,吸引港人回港前作最后一刻“血拼”。香港人买了烧味回家,可以当两次主餐吃。难怪邻近深圳的新界区餐厅近来都叫苦连天,诉说生意难做。

换言之,主力售卖冻肉、急冻食品、粮油杂货及海味等的“大昌食品市场”,突然宣布关闭所有食品零售门店,既出乎外界意料之外,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陆港两地融合对香港零售市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粤港两地多年来在经贸和民间的互动频繁。随着两地全面通关,过去一年港府全力推动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以前,香港零售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包括货品品牌选择多、种类丰富、有正货保证;再加上港元带来的汇率优势,香港成为了大陆消费者出境购物的“天堂”。

但近年大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些国际奢侈品在大陆大城市也能够买到,大陆游客对香港的许多商品已不再感到稀奇。反过来,大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进口愈来愈多的日用商品,加上大陆食品和零售货品质量有所提高,对港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所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徐徐展开,港人北上消费逐渐成为日常。大陆的货品价格较香港便宜,也很自然在香港掀起一股“反向代购”潮流,给零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近年北京官方提倡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的国策。粤港两地之间的人流、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无疑可以给香港这个小地方带来巨大的好处。但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同时,香港零售业界或许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