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战略意图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过生日的9月25日上午,中国解放军向太平洋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如同一份12岁的“生日礼物”。
多名观察人士推估,解放军当天发射的是能覆盖全球的“大杀器”东风-41,这次试射成功标志了中国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得到验收。中国国内舆情欢腾,国际社会则高度关注。
中国国防部公布消息称,本次发射是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但从导弹以太平洋为发射方向来看,威慑美国的意图十分明显。中美持续对抗,以及美国今年在菲律宾吕宋岛部署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等事件,都是部分原因。
但这次发射的背景,应该并非由于一两起局部性事件,更像是中国一种长期战略的开始。解放军特意选在辽宁舰正式入列纪念日祭出这个大动作,要“秀”的就是12年来解放军为进军远洋而练出的“肌肉”,也是进入新阶段的坐标或对外“通告”。
发射活动在上午8时44分进行,中国国防部在10点03分就公告,24小时内公布现场高清图片,这样快速的通报节奏既是展示透明,更是展示威慑力与自信,并间接为未来的类似活动树立规则。
于2017年投入实战部署、曾在2019年中国国庆阅兵式上公开亮相的东风-41,是中国在役的最新型洲际导弹,可携带十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都有独立瞄准系统,能随时根据目标来变换行进轨迹。这个“大杀器”的射程为1万2000至1万5000公里,如果从中国东部发射,30分钟即可抵达美国本土,能够打击美国全境。
对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的美、俄、英、法国而言,发射洲际导弹并非罕见的事情。中国在这方面是较为克制,上次发射洲际导弹还是44年前。那么,在近期中美两军关系明显改善,解放军南部战区司令员吴亚男与美军印太总部司令帕帕罗本月才刚视频通话,又在美国夏威夷见过面后,中国反而对美做出核威慑动作,是要发出什么信号,意图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得从军事、政治和战略等几个角度来思考。
从军事上说,在中国加速向全球投射军事影响力的过程中,测试与验证远程武器的可靠性、收集有关的参数,是必然的动作。中国官媒新华社称,这次发射的洲际导弹“携载训练模拟弹头”,“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就透露了军事训练的目标。
中国发射洲际导弹另一个隐而不宣的意义,是在于宣示此前丑闻频传的火箭军已重振旗鼓,而且战斗力并没有受损。粗略统计下来,去年至今落马的火箭军高层至少有八人,从魏凤和到周亚宁和李玉超,首三任火箭军司令员齐刷刷落马,原火箭军参谋长孙金明也被开除中共党籍,这种“窝案”当然会损害军队与领导人的威信。美国媒体还曾引述情报消息称,解放军的一些导弹注水、导弹发射井无法有效运作。
在上述背景下,这次成功发射让火箭军声威大振,也等于为“导弹注水”等说法辟谣,对外与对内都有政治意义。此外,面对中国经济的持续低迷,解放军大显军威也会起到鼓舞民众士气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中国的军事实力持续壮大,中国可能将拥有覆盖全球的战略核打击能力,作为崛起大国的“标配”。中国这些年不断加强军事实力,除了为维护领土利益,也将军事实力视与美国直面竞争的底气,认为只有当中美军事实力旗鼓相当、美国失去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时,美国与西方世界才会接受中国崛起,放弃对华遏制的战略。沿着这个逻辑,中国未来可能会理直气壮、常态化地展示战略威慑力,迫使有保留与质疑的其他国家“习惯”。
从迄今的表现看,中国仍期望以和平方式崛起,和平展示军事威慑力,但最终能否确保和平还取决于许多因素,擦枪走火的风险不容小觑。远的不说,国际军备竞赛已在开打,大中小国家频繁的摩擦与军事活动,也让亚太地区紧张局势一再升温。
对于中国这次发射洲际导弹,美国与法国确认接到了中国的提前通报,五角大楼还肯定这是“朝向减低误解与误判风险的正确一步”。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则表达了担忧与质疑,日本更批评中国未提前通知,并指中俄两军相继侵犯日本领空领海,让日本“有强烈的危机感”。
在面对战争与和平的选项时,中国人民与几代领导人一向谨慎,并不好战。然而,中国或本区域国家将内部矛盾外移的风险始终存在,中、美、日以及台海两岸的长期不信任甚至敌对状态,更是在不断增大冲突失控的风险。当大国拥有大量核武器时,战争的代价必然更为惨重,所有各方不得不慎之;大国崛起所带来的变化,需要各方都做出冷静与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