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全球“三高”困扰 人类头痛难解
粮食价格持续两年高涨后,今年上半年终有趋缓迹象,不料到了7月粮价再被推高。导因包括大米出口大国印度为了压低本国米价,禁止大部分大米出口,再来是俄罗斯宣布退出与乌克兰的黑海粮食协议,以及极端天气影响收成。分析师警告,在这新常态下,全球将进入粮食价格波动的新时代。
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后,各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激增。许多国家为了增加国内供应和降低粮价,对粮食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全球粮食危机。截至今年6月,已有20个国家实施27项食品出口禁令,10个国家出台14项出口限制措施。这样的情况或会继续,甚至加剧,令粮食供应安全更加脆弱。
此外,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时隔七年后再次降临,这对农业国家而言是个坏消息,因为降雨不足出现干旱、影响收成,粮食短缺的风险自然大大提高。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的专家贝特根(Walter Baethgen)日前接受法新社访问时说:“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有些国家歉收的可能性会提高,比如南亚和东南亚。”
联合国:可能缺粮人数两年内激增
联合国8月中指出,极端气候或使粮食供应短缺提前。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主席东瓦希(Alain-Richard Donwahi)去年就预测,干旱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会比预期更快显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到1.5摄氏度之前,土壤退化、水资源匮乏和荒漠化等严重情况就可能出现,这会危及许多地区的粮食安全。
东瓦希说:“在粮食安全方面,不仅是贫穷国家,每个人都在同一条船上。气候变化、干旱、风暴及洪水没有任何界限,它们不需要签证就可以进入一个国家。”
粮食需求殷切,原已急待解决的全球饥饿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指出,在短短两年内,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人数,从冠病疫情爆发前53个国家的1亿3500万人,激增到今年79个国家的3亿4500万日人,增加了一倍半。
粮食计划署正采取紧急行动,帮助粮食短缺的国家建立和稳定粮食供应链,目标是在今年协助1亿7150万人填饱肚子,比2021年的1亿2800万人多了三成。
全球是否已陷粮食危机 分析师看法不一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笔经费。粮食计划署今年需要251亿美元(约340亿新元)的资金展开供粮救援,但预计国际援款只有约100亿美元,资金缺口仍很大。如果没有额外的资源,粮食计划署将只能选择性地援助部分贫穷国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穆斯塔法博士(Mustafa Izzuddin)认为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情况,如今已非常严重。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已经看到全球粮食危机,如果不通过全球合作紧急干预来遏制这一趋势,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穆斯塔法也是智库与咨询公司铄翼(Solaris Strategies)国际事务高级分析师。他提议各国加大贸易开放、协调给予受影响国家民众的支援、利用技术提高收成,以及深化国际机构的全球合作,以助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辉立证券投资组合经理韩巍博士则没有那么悲观。他向《联合早报》分析,粮食价格上涨是由多方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包括高通胀、供应链在疫情期间被破坏、俄乌战争、极端气候等。“这些因素,比较复杂且相互交织,很难有短期的解决方案,我认为粮价上涨的压力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不过他也补充道:“好消息是,全球高通胀已经有走软迹象,供应链也在疫情后开始恢复。虽然粮食供应紧张,但预料已不会发生太过严重的短缺。粮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极端天气造成财务损失 冲击粮食供应
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Zagreb)今年7月21日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当地刚挺过一波热浪,怎料21日午后突然狂风呼啸,街上人群四散躲避,酒店员工忙用硬物顶住大门免被吹开。短短两三分钟,路旁一些大树拦腰折断,不少商店招牌也被吹落。
虽然克罗地亚气象局已预先发布警报,但多名克罗地亚人说,过去数十年都没碰到这么强劲的风暴,这次经历让他们心有余悸。
据当地警方通报,风暴造成至少三人死亡,他们都是被倒下的大树砸死。
萨格勒布的经历并非独有。过去一年,全球多地都遭遇无常的极端天气。过去两个月,北半球多个地区先后出现极端热浪,包括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南欧和中国。7月16日美国死亡谷和中国西北地区气温更都超过摄氏50度。可是在同一片陆地上,北欧国家却遭遇着极具破坏力的风暴,加拿大更是既有林火,又暴雨成灾。
极端的天气除了造成财产损失,粮食供应也直接受到冲击。
不幸的是,随着厄尔尼诺现象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出现,极端天气只会更频繁。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候专家断言,2023年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坏消息是:2024年会比今年更热!
单是去年夏天,仅欧洲就有6万1000多人因酷热而死亡。波士顿大学气候与健康中心主任韦勒纽斯(Gregory Wellenius)告诉法新社:“它(热浪)有时被称为无声杀手,因为你不一定将它视为威胁。但事实上,热浪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任何其他类型的恶劣天气事件都要多。”
《科学》杂志今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在翻查1982年和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关数据后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五年里,全球蒙受超过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据此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变暖预计会在21世纪造成8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7月27日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时就严厉警告,全球暖化时代已被取代,地球已进入“沸腾时代”。
古特雷斯说:“现在,空气无法呼吸。炎热难以忍受。化石燃料利润和气候不作为的情况,已令人难以接受。领导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不能再犹豫,不能再找借口,不能再等别人先采取行动。现在已没有时间做那些事了。我们仍然有可能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最严重的影响。但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立即采取大刀阔斧的气候行动。”
在2015年成立的国际科学研究机构“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就敦促各国迅速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否则极端天气将更加普遍,世界将经历更热、更持久的热浪。
石油价格走高 或导致全球通胀再飙升
夏季航空旅游强劲、电力需求增加,以及中国石化活动激增,推动全球石油需求走向历史新高。可是沙特阿拉伯连同其他产油大国却在此时大幅减产,导致油价攀升。
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在8月11日发表的月度报告说,今年全年全球石油需求每日将增加220万桶,达到每日1亿零220万桶。事实上,今年6月和8月,全球石油需求已达到创纪录的每日1亿零300万桶。
国际能源署说,中国对石油需求增长的贡献率为70%,尽管外界持续担忧中国的经济情况,但中国的需求“强于预期,达到新高”。
不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其他产油国(OPEC+)于6月达成减产协议,限制石油供应至2024年。其中,产油大国沙特在8月初宣布,把7月起每日减产100万桶石油的措施延长至9月底。减产措施延长后,沙特9月份石油日产量维持在约900万桶,为近几年来的最低。
在沙特宣布延长减产措施后,俄罗斯也表明将延长出口限制至9月,但会略微缩减减产规模至每日30万桶。俄罗斯石油日产量约1000万桶。
减产动作令石油供需紧张。全球主要石油进口国纷纷抨击沙特与俄罗斯的减产决定,深怕燃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胀率再次飙升,抵消各国中央银行所做的抗通胀努力。
分析:油价可能在明年稳定下来
穆斯塔法受访时说,接下来的油价走势很大程度取决于油盟+成员国,尤其是沙特决定怎么做。“总的来说,全球石油供不应求,将导致油价波动,全球经济出现过热和滞胀。”
但他也指出,地缘政治争端以及全球经济先盛后衰,都会使到国际石油市场起起落落。今年的油价料继续上涨,但高油价很可能会在明年稳定下来。
韩巍指出,受到减产和通胀的推动,油价还有进一步温和上涨的空间。“但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也许有机会上探到约90美元,但要突破100美元则是困难重重。”
他解释:“俄罗斯在战争中资金消耗极大,需要不断的有收入,因此难以长期维持大幅减产。再来,冠病疫情过后,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在家办公等对能源消耗较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回到疫情前对能源和原油的消费方式和水平。”
生活费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依然偏高,所以消费者消费的意愿不高。韩巍博士说:“这种背景下,油价没有暴涨的基础。”
事实上,油价自去年6月起,整体处于下坡趋势,这是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石油需求因此被认为会减少。但如今石油输出国减产,油价短期内估计还会探头,再次推高通胀。
再加上极端天气等因素冲击粮食供应,人们的生活费恐怕还降不下来。英国经济专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报道就指出,全球通胀似乎已经过了峰值,国际粮食价格也低于去年的高点,但这并不意味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已经停止上涨。
它举例说,今年6月份英国的年度食品价格通胀率为17%,欧盟为14%,加拿大和日本接近10%。在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非洲国家,这一比率更高。比如尼日利亚的食品价格通胀率接近25%,埃塞俄比亚为30%,埃及甚至高达65%。
由此看来,人们的荷包恐怕还要继续“缩水”。